内容大纲
- 1、文件管理;
- 2、文件系统管理
- 3、输入/输出管理
- 4、缓冲区
1 文件管理
文件
- 文件是指记录在外存上的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 系统运行时,以进程作为基本单位,用户输入输出时,以文件为基本单位。
- 可分为有结构文件和无结构文件两种。有结构文件是由若干个相关记录组成,而无结构文件则被看成一个字符流。
文件的逻辑结构
- 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
- 文件构成:由一组相似记录(如:考生信息记录)构成。
- 记录长度:分为定长和变长。
- 分类(按记录的组织):
顺序文件(适用定长记录)
索引文件(变长,建立一张索引表)
直接/哈希文件(键值确定物理地址)
- 无结构的流式文件
- 文件构成:由字符流构成。
- 长度:字节为单位
- 访问:读写指针,通过穷举搜索的方式访问.
顺序文件的优缺点
-
优点
- 顺序存取速度较快(批量存取)。
- 定长记录,还可方便实现直接存取。
-
缺点
- 对变长记录,直接存取低效
-
不利于文件的动态增长。
索引文件
引入—为解决变长记录文件的顺序存取低效问题。
索引文件—为变长记录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
索引文件的特点
-
优点
- 通过索引表可方便地实现直接存取,具有较快的检索速度。
- 易于进行文件的增删
-
缺点
- 索引表的使用增加了存储开销
- 索引表的查找策略对文件系统的效率影响很大
- 注:若索引表很大,可建多级索引
目录结构
与文件管理系统和文件集合相关联的是文件目录。包含文件的相关信息,如:属性、位置和所有权等。
对目录管理的要求如下:
- 实现“按名存取”
- 提高对目录的检索速度
- 文件共享
- 允许文件重名
文件控制块和索引结点
从文件管理角度看,文件由FCB和文件体(文件本身)两部分组成。
文件控制块(FCB)
文件控制块是操作系统为管理文件而设置的数据结构,存放了文件的有关说明信息,是文件存在的标志。
FCB中的信息:
- 基本信息类:文件名、文件长度、类型、属性文件物理位置
- 存取控制信息类:文件存取权限、用户名、口令、共享计数
- 使用信息类:文件的建立日期、最后修改日期、保存期限、最后访问日期
文件目录
把所有的FCB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文件目录,即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
目录项
构成文件目录的项目(目录项就是FCB)
目录文件
为了实现对文件目录的管理,通常将文件目录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外存,称为目录文件。
单级目录
所有的用户使用一个目录
- 优点: 简单,易实现,按名存取
- 缺点:
- 限制了用户对文件的命名(即易重名)
- 文件平均检索时间长(查找速度慢),不支持分类。
- 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
- 只适用于单用户环境
二级目录
为每个用户创建一个单独的目录
- 优点:
- 提高了检索目录的速度;
- 不同用户目录中可重名;
- 不同用户可用不同文件名来访问系统中一共享文件
- 缺点:
- 限制了各用户对文件的共享
- 增加了系统开销,缺乏灵活性,无法反映真实世界复杂的文件结构形式。不能支持文件分组。
树形目录
在两级目录中若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子目录,则形成3级或多级目录结构(即树型目录结构)
- 路径名
- 访问数据文件的一条路径。绝对路径、相对路径、当前路径
- 优点
- 层次结构清晰,实现分组,便于管理和保护;
- 解决重名问题;
- 查找速度加快。
- 缺点
- 查找一个文件按路径名逐层检查,由于每个文件都放在外存,多次访盘影响速度。
文件系统管理
一盘磁带、一张光盘片、一个硬盘分区或一张软盘片都称为一卷,卷是存储介质的物理单位。一个卷可以保存一个文件或多个文件,也可以一个文件保存在多个卷上。
块是存储介质上连续信息所组成的一个区域,也叫做物理记录。块是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物理单位,每次总是交换一块或整数块信息。
磁盘结构
分配方法
- 连续分配
- 链接分配
- 索引分配
连续分配
每个文件在磁盘上占用一组连续的物理块。磁盘地址构成一个线性空间,文件逻辑块顺序与文件物理块顺序相同。
- 优点如下:
- 顺序访问容易,对定长记录,可方便实现直接存取。
- 顺序访问速度快,适合连续批量访问。
- 缺点如下:
- 要求有连续的存储空间,不利于文件动态增长。
- 须事先知道文件的长度,寻找适当空间较费时。
- 对变长记录,不能很好地支持直接存取。
-
存在“碎片”问题。
磁盘空间的连续分配
链接分配
磁盘块分配方法:
- 每个文件是一个磁盘块的链接列表:块可以分散在磁盘各处。
- 按所需分配磁盘块,链接在一起。
- 在每个块中有指向下一个块的指针
- 只需要起始地址。
可以通过合并(consolidation)将一个文件的各个簇连续存放,以提高I/O访问性能。
优点
1、无外部碎片,没有磁盘空间浪费
2、无需事先知道文件大小。文件动态增长时,可动态分配空闲块。对文件的增、删、改十分方便。
*3、不需紧缩磁盘空间。
缺点
1、不能支持高效随机/直接访问,仅对顺序存取特有效
2、需为指针分配空间。---块/簇 (隐式链接)
3、可靠性较低(指针丢失/损害)
链接表FAT,每项保存下一块链接地址,整个磁盘仅设置一张。
索引分配
单级索引分配
链接分配方式虽然解决了连续分配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但又出现了另外两个问题, 即:
- 不能支持高效的直接存取。要对一个较大的文件进行直接存取,须首先在FAT中顺序地查找许多盘块号。
- FAT需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
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块(表),再把分配给该文件的所有块号,都记录在该索引块中。故索引块就是一个含有许多块号地址的数组。
- 该索引块的地址由该文件的目录项指出。
- 支持随机/直接存取。
- 不会产生外部碎片。
- 适用于较大的文件。
优点:
- 不要求物理块连续,便于直接存取,便于文件 的增、删、改。
缺点:
- 增加了索引表的空间开销和查找时间。
索引顺序文件
-
索引顺序文件是与索引文件结构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索引表不是为每个记录建立一个表项,而是为一组记录建立一个表项。
在UNIX系统中,还采用了混合索引分配方式,可以同时采用一级、二级、三级索引分配结构,以满足不同大小文件的需要。
每个文件的索引表为13个索引项,每项4个字节,登记一个存放文件信息的物理块号。最前面10项直接登记存放文件信息的物理块号,叫直接寻址。
如果文件大于10块,则利用第11项指向一个物理块,该块中最多可放256个文件物理块的块号,叫做一次间接寻址。对于更大的文件还可利用第12和第13项作为二次和三次间接寻址。
UNIX中采用了三级索引结构后,文件最大可达16兆个物理块。
混合索引:UNIX(每块4KB)
练习题
UNIX中有10个直接块,1个一级间接块, 1个二级间接块, 1个三级间接块,每个块的大小4KB,UNIX系统中地址所占空间为4B。若以下问题都建立在该索引结点已经在内存中的前提下:
1.文件的大小为多大时可以只用直接块?
2.该索引结点能访问的地址空间总共多大?
3.若要读取一个文件的第10000B的内容,需要访问磁盘多少次?
4.若要访问一个文件的第10MB的内容,需访问磁盘多少次?
3 输入/输出管理
- I/O 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和速度差异巨大,机电特性各不相同。
- 系统提供I/O指令,控制设备实现I/O操作。
- 设备管理的功能
(1)监视系统中所有设备的状态。
(2)设备分配。
(3)设备控制是设备管理的另一功能,它包括设备驱动和设备中断处理,具体的工作过程是在设备处理的程序中发出驱动某设备工作的I/O指令后,再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
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轮询)
- 中断控制方式
- DMA方式
- 通道控制方式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轮询(Polling)
程序直接控制方式是指由程序直接控制内存或CPU和外围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送的方式。通常又称为“忙—等”方式或循环测试方式。
(1)把一个启动位为“1”的控制字写入该设备的控制状态寄存器。
(2)将需输出数据送到数据缓冲寄存器。
(3)测试控制状态寄存中的“完成位”,若为0,转(2),否则转(4)。
(4)输出设备将数据缓冲寄存器中的数据取走进行实际的输出。
中断控制方式
(1)进程需要数据时,将允许启动和允许中断的控制字写入设备控制状态寄存器中,启动该设备进行输入操作。
(2)该进程放弃处理机,等待输入的完成。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程序调度其他就绪进程占用处理机。
(3)当输入完成时,输入设备通过中断请求线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CPU在接收到中断信号之后,转向中断处理程序。
(4)中断处理程序首先保护现场,然后把输入缓冲寄存器中的数据传送到某一特定单元中去,同时将等待输入完成的那个进程唤醒,进入就绪状态,最后恢复现场,并返回到被中断的进程继续执行。
(5)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程序选中提出的请求并得到获取数据的进程,该进程从约定的内存特定单元中取出数据继续工作。
DMA方式
DMA方式又称直接内存访问(Direct Memory Access)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外设和主存之间开辟直接的数据交换通路。DMA采用总线周期挪用实现I/O。
DMA方式的特点是:
- 数据传送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块。
- 所传送的数据是从设备送内存,或者相反。
- 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中断CPU,请求干预,整块数据的传送是在DMA控制器控制下完成的。
DMA控制器的组成
DMA方式的工作流程
4 缓冲区
缓冲(Buffering) - 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时,(暂时)保存数据。
- 协调数据到达速度与数据离去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 协调数据大小不一致的问题。
- 确保数据的 “复制语义”。
- 减少对CPU的中断次数
- 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单缓冲
单缓冲是操作系统提供的最简单的一种缓冲形式。每当一个进程发出一个I/O请求时,操作系统便在主存中为之分配一个缓冲区,该缓冲区用来临时存放输入/输出数据。
设备先把数据写入缓冲区,然后用户进程从缓冲区读走数据。
双缓冲
- 在双缓冲方案中,设置两个缓冲区1和2,直到缓冲区1满才输入到缓冲区2,此时操作系统可以从缓冲区1读取数据放入用户进程。
-
双缓冲方式和单缓冲方式相比,双缓冲方式能进一步提高CPU和外设的并行程度。但是在实际系统中很少采用这一方式,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外设很多,又有大量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双缓冲很难匹配设备和CPU的处理速度。因此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一般使用环形缓冲或缓冲池结构。
环形缓冲
- 环形缓冲包含了多个大小相等的缓冲区。在主存中分配一组大小相等的存储区作为缓冲区,并将这些缓冲区链接起来,每个缓冲区中有一个指向下一个缓冲的指针,最后一个缓冲区的指针指向第一个缓冲区,这样n个- 缓冲区就成了一个环形。环形缓冲区结构如图所示。
-
需要两个指针in和out。in指向可以输入数据的第一个空缓冲区,out指向可以提取数据的第一个满缓冲区。
缓冲池
从自由主存中分配一组缓冲区即可构成缓冲池。
缓冲池的组成
- 缓冲池中的缓冲区可以形成3个队列:空闲缓冲区、装输入数据的缓冲区和装输出数据的缓冲区。
- 缓冲池中还有4种工作缓冲区,收容输入数据的工作缓冲区hin,提取输入数据的工作缓冲区sin,收容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sout,提取输出数据的工作缓冲区hout。
缓冲池的工作方式
缓冲区可以在收容输入、提取输入、收容输出和提取输出四种方式下工作。
- 收容输入:从空白缓冲区队列中取出一个缓冲号为number的空白缓冲区,将其作为收容输入缓冲区hin,当hin中装满了由输入设备输入的数据之后,将该缓冲区插入到装满输入数据的输入缓冲队列 in中。
- 收容输出:从空白缓冲区队列中取出一个空白缓冲区number作为收容输出缓冲区hout,待hout中装满输出数据之后,将该缓冲区插入装满输出数据的输出缓冲队列 out中。
- 提取输入:从装满输入数据的输入缓冲队列 in中取出一个装满输入数据的缓冲区number作为输入缓冲区sin,当CPU从中提取完所需数据之后,将该缓冲区释放并插入空白缓冲队列emq中。
- 提取输出:从装满输出数据的输出缓冲队列 out中取出装满输出数据的缓冲区number,将其作为sout。当sout中数据输出完毕时,系统将该缓冲区插入空白缓冲队列emq中。
缓冲池中的3种缓冲队列
F指向队首,L指向队尾。(emq指空缓冲区队列,inq装满输入数据的输入缓冲队列 ,out装满输出数据的输出缓冲队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