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读谷崎润一郎的书了。日本的唯美主义作家,从《春琴抄》、《痴人之爱》到今天的《阴翳礼赞》,前两部是小说,今天的这部是美学散文,他也的的确确担当得起东方美学精致小品的角色。
从此本书里我第一次领悟了阴翳之美,阴翳在此也可以看过光线明暗浓淡的美学。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时代,电气的普及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损害了许多美。比如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你再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黑夜和宁静。作者叙述了他几十年前到那时的北平来的经历,颇为有趣。
一战还未结束,“除了城郊妓院和戏园子等娱乐地区之外,太阳一落,到处一片黑暗。......院子里看不到一点灯影,听不见一声人语。那阴森森的废墟一般的墙壁在黑暗中一直沉默着。......不管到哪里都是浓重五无边的黑暗。因为太寂静了,不一会儿就感到被一种无名的恐怖追赶着,不由快跑起来。”
这段描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乡村的夜,夜色裹挟着整个村庄房屋,一灯如豆,那时候已经在播出史上最恐怖的电视剧《聊斋》了。每天最恐怖的经历就是跟弟弟一起飞快锁好大门,然后大喊大叫鬼来了,飞快跑过庭院进到里屋来。仿佛真的被黑暗追赶。
但在本书里,作者却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日本人对暗淡和黑暗的喜爱。说到底是用了衬托手法。以黯淡衬托明艳,以有限突出无限,以有对空,实在是很妙。作者行云流水的细腻描述,让人有跟着大师游园的惊叹。起承转合间都有对光线和美感的考虑。很有管中窥豹的快感。作者对阴翳的喜爱也是深得日本审美之真味。
比如说到纸张。“一看到中国纸和日本纸的肌理,立即感到温馨、舒畅。同样洁白,西洋纸的肌理有反光的情趣,奉化纸和唐纸的肌理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软,折叠无声。这就如同触摸树叶,娴静而温润。”
“中国人也爱玉石,那种经过几百年古老空气凝聚的石块,温润莹洁,深奥幽邃,魅力无限。”
“陶瓷的进步,无疑和我们的国民性有关。我们自然也不是一概讨厌闪光的东西,但较之浅显明丽,更喜欢沉郁黯淡。无论天然宝石还是人工器物,肯定都带有令人想起那个时代光泽的云翳。.......寒冷即风流。”
“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
“即使是豪华的烫金器皿,也考虑到浮沉于黑暗中的色调以及反射灯光的强弱程度。”
“使用金箔和金砂不是一味的奢侈,而是利用反射补充光明。因为银和其他金属的光泽很容易消退,而黄金能够恒久地发光,一直照耀着室内的黝黯,所以显得异常的宝贵。”
像这样的金句比比皆是,作者通过这种种的对比,后面又增加了黑种人与白种人的对比,能乐与艺妓的对比,路灯与暗夜的比较,多方位论证了黯黑在生活中的美学。
后面的几篇散文,作者也写得很有趣,比如自己厌客,不喜与人交往和高谈阔论,没有介绍信的人恕不接待,一心一意只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即使如此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有限。
关于旅行,作者是个极度怀旧的人,喜欢黑暗胜于光明,在没有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才是作者心灵的安栖地。同时,能从容欣赏美景放松身心的地方才值得一去,旅游景点并不一定是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总之,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积累了很多人生智慧,有着自己坚持和偏好的倔老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