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关于阅读的顽症
症状如下:
很多人阅读,其实都只是在书里面找自己而已,读来读去都是读到自己,只是一种找寻自我认同的方式罢了,脑海中只浮现了“嗯,这一点跟我想的是一样的,我果然是对的”这种观念。
殊不知,这样阅读,不如不读。
大抵上人生同时朝两个方向行进,且并行不悖,一是欲望和业力牵引的,走向老年及肉身的毁坏;一是心灵牵引的,走向童年及初心的苏醒。
我觉得,后者就是书籍所能引领的,我想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
翻看以前的书籍一看,里面充斥的东西都是我当时已有的价值观,和以前的本我丝毫不差,这挺可怕的,这种感觉怎么说呢,说白了就是我这些年的阅读都是下意识的选择性阅读,选择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东西再反复阅读反复强化,还毫不廉耻地记录成档想来迫害未来的自己,而对那些和自己已有观念相左的想法则不屑一顾。
就像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的:
“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后来跟团队交流之后发现这是个通病,现在回忆当时的心理感受,其实是有点扭曲的,当时的阅读就像在画板上面画一个闭合的形状,每次读完都会回到起点,一本书下来,认可了自己原本的价值观,自动过滤了和自己相左的知识,最致命的是后来发现和自己相左的知识还是大有裨益的,也只能捶胸顿足空悲叹了。
那如何才能摆脱这个浪费时间无益自身进步的阅读顽症呢?
冥想许久,脑海里面只有一个词语:思辨,当然这个词拼音的首字母缩写很受大家欢迎。
其实吧,做人,要么思辨,要么拼音首字母缩写。
思辨,顾名思义,思考与辨认。
先讲我对思考的理解。
这是个宏大的命题,我只讲我自己的狭隘理解,正所谓大道至简,最简单的话语或者表达形式才是真理,诸如牛顿力学定理、爱因斯坦的E=MC^2等等。
那么我觉得思考很简单,就是想想自己当下正在想什么,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想自己当下的做法或者想法,有点绕口,毕竟真理都是简单绕口的。
换句话说其实类似《三体》当中所说的降纬攻击,不过它里面说的是把敌人降到和自己的维度层面一样进行攻击,而我说的是把自己提升一个维度去分析原来低维的自己。
接下来讲讲辨认,思考在前,辨认在后,简而言之,就是站在一定高度的自己看到了自己当下的想法或者做法之后能理性辨认是否在理,有理的欣然接受,无理的哪怕是自己固有理念也要大胆抛弃。
以前在阅读中,我会下意识的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表层思考的判断标准就是喜不喜欢,符不符合自己内心当前的标准,这种思考完全是受到寻求自我认同的欲望所控制的,不要也罢。
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当前喜欢的东西的正确与否,不喜欢的和自己相悖的就毫无可取之处吗?
然后又是一个不断强化已有概念、自我不断认同的过程,直到你发现这个无底洞,如果没发现,那一辈子的阅读量只是自娱自乐作茧自缚而已,没有任何养分可言。
所以即使书读了有一层楼高了,阅读者却还维持着原高度,坚挺地站在原地,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