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偷有一种微妙的敬意,当然,我说的是“古典”的小偷,盗亦有道。大约从前这也是一种职业,位列三百六十行之中,凭本事吃饭。他们讲“仁”,点到为止,不贪心,不赶尽杀绝。比如古龙写的楚留香就被尊为“盗帅”,侠骨柔情。这是理想化的形象,现实中未必有,但过去应该出现过吧。说起来,现在的小偷真是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我有一次碰到过,只见那小偷拼命跑,不一会儿就被抓住了,免不了一顿拳打脚踢。我有些同情,又觉得好手好脚的为何要干这一行。其实,这就是要点,社会变迁,这一行早已不复存在,在人们的观念里,小偷就是可恶的。怨不得小偷啊。既然社会变了,我在此也想奉劝各位,要是有这种打算,还是趁早断绝了吧。买彩票都比这强。昨天看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想到了上面的这些。片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小偷”这种令人不齿的行当(不知日本是否还有呢)每日的经历,还有维系生存的情意,尽管他们各有想法,甚至冷血,在生活面前,任何命名都是“苍白”的,“小偷家族”必定无法达成导演的所有目的,但他以“小偷”作为切入点,透过生活的缝隙,看到了生命之光。
看了几部禁片,这禁片和禁书一样,都因为“尺度”(黄的问题)而成为黑暗中发光的东西,不说什么拍摄技巧,主题之类的,只就“黄”的方面来说,多多少少透露出一些秘密,世界不就是“黄”的么?弗洛伊德可能有点极端,说什么“力比多”(性力),人的一切始于此。但至少说到某种无道德感的层面,由此而言,禁片之禁,还在于道德偏离,但何为道德呢?其实就是人为塑造的东西而已,还有一些东西是造不出来的,比如人之所以为人这一点。由“禁片”可稍窥之。遗憾的是,由于正常世界观的衰微,“禁片”之”禁”依然在“权力”之阴影中,当说话的人(即掌握话语权的人)认为这类影片该“禁”,那么“霸权”就得逞了。观者需要明白的有两点,第一,影片本身,第二,观念遮蔽。前者是回到作品的前提,后者是进入作品所要清除的障碍。广之,则艺术、文学都是如此。
近期看了几部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阿黛尔的生活》来自法国,影片展现的是同性恋者的生活,现在,这依然是一个“伦理”问题。导演的魄力在于直面这种生活,而不做过多解释。影片最后,阿黛尔从画廊走出,留下蓝色的背影,她将何去何从呢?《鳗鱼》是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鳗鱼”贯穿整部电影,它既是对于主人公山下杀妻以后的生活的某种象征,也是山下本人的一个代言者,而鳗鱼是不会说话的。《能召回前世的波米叔叔》是一部泰国电影,似乎受到佛教的影响,影片有一种说不出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故事情节并不紧凑,多采用白描手法,开头的水牛,到后来的森林,山洞,水潭等等,导演也许只是在用镜头记录一家人的生活而已。想起之前看过的《捉妖记》、《煎饼侠》、《老炮》和后来看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除了《老炮》还能看出一些努力来,其余两部只是为了娱乐,票房是上去了,可以算是一种商业上的成功吧,但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