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847小时,第809日
阅读《古典哲学的趣味》第一章,第二章
一般认为苏格拉底在古典哲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深深地影响了许多追随者,包括亚里斯提卜,即主张人生的目标是快乐的享乐主义创始人;还包括安提斯泰尼,即主张人的需求越少越好的犬儒主义的创始人。苏格拉底看重提问和辩论,这使他成为古典时代哲学家主要的象征性人物。
公元 2 到 3 世纪古代社会末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流派——普罗提诺派,该流派复兴了柏拉图的一些思想并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官方宗教,柏拉图主义成了主流世界观,它是对基督教产生最大影响的传统。西方第一个主要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虽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但和古代哲学思想中那些主要传统已不再有关联。
斯多葛哲学,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常显故意苛刻;强调那些远离常理的学说,以至于显得自相矛盾。但是作为一门哲学,它主张整体论——其各部分可能获得独立发展,但最终目的还是就其与所有其他部分的关系来理解它们。
斯多葛学派将情感作为一种理性可能不为人所熟知,而且在刚提出的时候,听上去也很古怪。在刚开始了解斯多葛派时,我也是一头雾水;斯多葛学派属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阶段,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希腊化”时期。我们可能更熟悉下面要谈的关于美狄亚的哲学阐释。它显得更近常理,是由更早时期、更为人所知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过于复杂,不能单纯地就理性和欲望这些方面来解释。在此之外,还有被称为精神或愤怒的第三个部分,包括被我们称为情感的大部分内容。它与欲望对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四卷中论及的另一种情形下的冲突所示;依此情形屈从于病态的欲望会使人对其自身感到恼怒和耻辱。这种情感不同于理性,因为它也存在于不会推理的动物和孩子的身上。尽管它通常赞同理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却语焉不详,也完全不能掌握或理清原由。
在《理想国》接近结尾的一段论述中,柏拉图说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小人在试图控制两个动物。一个部分为精神,它狂热,但稳定可控制,似狮子。另一个部分为欲望,不可预测,不断变换形状。显然,柏拉图认为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欲望就其自身来说是比人类低级的力量,但可以经过理性的锤炼而形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也形成他认为的人类生活中最快乐形式的一部分。
基于此,美狄亚最后的行动是自身不同力量搏斗的结果;强者胜,暴力征服了理性。这种解释便会让人很难接受斯多葛学派的分析,即美狄亚实际上采取的是精心策划的行动。爱比克泰德认为,美狄亚显然是按照经深思后对她而言是最佳的方案在行动;问题是,这一想法遭到了愤怒的侵蚀而变形。在愤怒的前提下,她的行为便完全可以理解了。她不是被冲昏了头脑,而是她的理性被淹没了。
教授古典哲学有时就是对一系列伟大思想家的介绍,学生应该吸收、尊重他们的观点。古典哲学的精髓无法逾越。打开古典哲学的大部分著作,我们会发现辩论正在进行之中——而我们也受到挑战,被邀入其中。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试图说明一个人生活得快乐在于其正直、高尚——这要靠人自己去争取,而财富、地位和其他通常受重视的事物却与幸福无关。
19 世纪早期,被称为功利主义者的哲学家首次一致尝试将柏拉图看成论辩型的哲学家。这令人诧异,因为功利主义者关于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几乎完全不同于柏拉图的观点。然而,约翰 · 斯图亚特 · 密尔一派重新确定了柏拉图的论辩型哲学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