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二) 【原书卷十三·二八】
苏州汪缙,诗学七子。《游穹隆》云:“星满天坛河泻影,月离海峤树生烟。”《栖霞》云:“云埋大壑封秦树,雷劈阴崖见禹碑。”乙酉秋闱,遗才不录,遽登舟归。余闻之,急往见学使彭公芸楣。公谦云: “某在此衡文三年,得毋有人怨我乎?”答曰:“有。”彭骇然变色。余笑曰:“公毋惊也。诗人汪大绅,公不许其入场。何也?”彭更骇云: “此某所拔岁考案首也,岂有遗才不取之理?”余云:“渠已买舟归矣。”乃手书其名,补付提调,而遣人追之;时已八月初七日矣。傍晚汪到。见谢诗云:“业已湛卢归越国,忽蒙追骑唤王孙。”
汪缙,(1725-1792),字大绅,江苏吴县人。乾隆贡生。少不善记诵。逮弱冠,试为文,数百言立就。其学出入儒佛,与彭绍升、罗有高相讲贯。工于古文;诗宗陈子昂、杜少陵,袁枚盛称之。所著有《汪子文录》、《二录》、《三录》等,《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栖霞,指南京栖霞山。栖霞山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古称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自明代以来就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栖霞丹枫”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山西侧的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是栖霞山吸引游人的主要景致。每到深秋,山中漫山红遍,犹如晚霞栖落,蔚为壮观。
秦树,此处当指枇杷树。系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卢橘为秦树”句。卢橘,即枇杷。南京等地有种植。
禹碑,指岣嵝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发现,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各地多有翻刻。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1609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刻于南京栖霞山天开岩侧,为摩崖石刻。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
乙酉,指乾隆三十年,1765年。汪缙时年41岁。袁枚时年50岁。
秋闱,指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彭芸楣,清朝官吏,曾任少詹,江苏学政,四品学差官。
衡文,汉语词语,意思是品评文章。特指主持科举考试。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李温陵相》:“物情既不附,大权又不关,寒暑闭门,更无一人窥其庭。即其衡文所首举,已在词林登坊局者,更对众讪詈之,以明大义灭亲。”
提调,此处指明清科举考试中特设之官,又称提调官。明制,顺天、应天二府乡试用府尹,各省乡试以布政司官充任,会试则京官用之。俱设一员。掌理试场帘外一切事务,封闭内外门户,凡送卷、供应物料、弥封、誊录等事,皆跟随点检查封。此外,殿试亦设,用礼部尚书或侍郎。
湛卢(zhàn lú),五大盖世名剑之一。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曾为越王允常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袁枚爱才,因为汪缙未被允许参加乡试而直接找了江苏学政彭芸楣,并办成了此事。不过,汪缙工于古文,长于诗作,但八股文可能还是欠缺,虽然有袁枚推荐,彭芸楣特批,还是没有能够考上举人。看来,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还是十分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