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深阅读?

《深阅读》是日本作家斋藤孝的新作,由陈亮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从书名就能理解本书主要针对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被不阅读或浅阅读所包围而提出的概念。

一、中国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关乎个人生命的质量,关乎国家民族的兴衰。为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班里决定举办一次“阅读伴我成长”的演讲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提取有关中国人阅读状况的信息。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发达国家和中国阅读情况的一项调查:


【材料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读书习惯的中国国民只有约5%,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的成年人,一本书都没读过;中国家庭平均拥有5.6册图书,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2009年中国民众人均每天读书大概14.7分钟。

这是一道初中语文题,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我们很明显的发现中国是以上国家中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简直少的可怜。以色列人均达到64本,这也是犹太人为什么被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人人都爱看书,能不聪明吗?而日本达44本,已经比中国多了N倍了,但是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曾经存在于日本的读书文化到哪里去了?”对于日本的现象,再想想中国的现状怎能不令人担忧。

作为教了六年的语文教师似乎对“读书”这件事更有发言权。先从我自己说起,从上小学一直到大学,这中间的读书时间除了语文课本几乎没有读过任何书籍,一方面是因为出生在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因为没书读,更没有指导。我开始读书始于大学,但仅仅局限于小说内,也只是了解个大概。之后开始教书,因为没有积累,几乎都是从头开始学,学完再交给学生。真正开始对读书有点兴趣从在毕业以后,也是因为教语文,才慢慢开始看书。而我的同事,除了语文老师,我真的没见过其他科目的老师有几个读书的?

其次再说说学生,我教了两届学生,都是从初一到初三。我努力给他们推荐好书,通过各种活动来帮助他们读书,或者爱上读书。虽然如此,但是看的书也是寥寥无几,甚至连语文书后面的“必读”都没有读过,只能通过看“故事梗概”来了解。不是孩子们不想读书,是真的没时间。

我们的时间是从早上六点起床,然后上早读,吃午饭,上四节课,午自习,下午接着四节课,晚上晚自习,到十点五十下自习。所有的时间被安排满满的,不是学生不想读书,而是每天的作业都是做不完的,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做题,如果拿本“闲书”看,不好意思,他很快就会被请入办公室“喝茶”。

老师和学生本应是看书最多的人,因为这几乎是“本职”,就连最应该看书的人都不看书了,其他人还看书吗?不是不看书,是在学生时代就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又从何看起?

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看书的兴趣和时间,那么结束学生时代应该有时间看书了吗?但是事实上是更不看了,为什么?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列出很多条理由。

我本以为这是中国人存在的普遍现象,孰不知在我印象中爱读书的日本人也出现了令作者担忧的不读书现象。看来不爱看书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二、网络时代的浅阅读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眼前,让你应接不暇,也就造成了我们的“浅阅读”。我们不再能静下心来慢慢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很忙,忙的来不及看一篇长文,也就衍生出“微博”之类的产品。

以自己为例,原来自己订了很多公众号,都是在看过一些文章之后觉得非常不错的,后来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时间一个个去看,于是把公众号缩减到10个以下,开始还每天坚持把公众号更新的文章看完,但没坚持多久又失败了。连那么几篇文章自己都不愿意去读,有时候明明打开一篇“干货”满满的文章,但是一往下拉,这么长,瞬间就浇灭看下去的欲望,然后“收藏”,打算等以后再看。实际上可能就一直躺在“收藏”里,再也没看过。

每天这么多信息,我们忙着去“获取”,但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是捎带而过,过后很快被其他的信息所覆盖,能真正融化到自己血液里的寥寥无几。

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作者告诉我们,要做到这一点,最便捷的方法便是读书。读书对于我们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我们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三.深阅读的四个习惯

第一,自问自思。也就是说我们要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才能提高兴趣和长久的关注力,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作者给出建议:在遇到书中作者的提问时,用括号将问题括起来。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意思,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不能将作者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反思自己,就属于不思考的,也就导致虽然看了某本书,但很快就忘记了。现在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通过写“读书笔记”和“书评”来进一步完成对书本的梳理和思考。

第二,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对阅读最重要的要求都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如此?

朗读的目的是让语言沁入心里。因为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

这也就是老师会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当我们阅读比较难懂地书籍时,读出来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集中精神,还能帮助我们理解。

对这一点个人的体验比较深刻,每次拿到一篇比较难懂的书或文章,就必须读出来,要不根本就看不下去。同样也适用于在嘈杂的环境看书,有时候没办法选择环境时,通过读出声也能很好的排除周遭的影响。

第三,不可脱离纸质书

随着电子书的广泛普及,纸质书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先不论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优缺点。作者在文中提到“如果把所有的藏书都收进一台终端设备里,把书架从房间撤走,结果会是怎样的?”

想想自己的那些电子书,大多都被“冷落”了,好书太多,来不及看。作者在书中建议是要有属于自己的书架,最好不少与三百册藏书(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因为“书架如同自己的记忆装置”。当你目光掠过这些书的时候就能回忆起书中的内容、相关的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这是电子书不能代替的。

第四,输出使书成为自身的血肉

“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讲清楚”是衡量读书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跟第一点提到的“自问自思”是同理,都是要深思,只不过不仅要思考,还要传递,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文字。除传达文本本身的内容也要有自己的体会,也就是我们读过书后的感悟之类的。

用这种“输入倒逼输出”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好地阅读,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将书本知识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

《深阅读》这本书很薄,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然而这里面的内容却不是几个小时就能消化的。这是一本需要“深阅读”的书,作者在书中还提到关于“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方法”、“为何要阅读天才的一生”、“阅读经典的魅力”等等值得我慢慢品味的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8月7日 星期一 天气:晴 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官越妈妈阅读 1,144评论 0 2
  • 有多喜欢你?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里,你走在森林中,突然蹦出来一头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的小熊,小...
    白莴笋阅读 3,919评论 0 0
  • 旅行归来,因诸多事务一直没动笔,今日补起游记到也好,再次泛起旅途的愉悦。 This is Burma.It is ...
    宝朴阅读 3,359评论 1 0
  • 文/李橙梨 一向向往孤独。 不管同行有多少人,独处的时候都会幻想自己是一个人去旅行。 其实现在的同行,已然成了独处...
    李橙梨阅读 3,02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