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柔克 原创
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地字,《说文》的解释是:“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
天地未分之前,世界是混沌一气的存在,称为“元气”。所以《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元气最初的分离,形成天地。以轻清、重浊、阴阳来解释天地的属性,是与《易经》“二对生”思想有关的自古相传的观念。大地“厚德载物”,是万物陈列之所。人们在大地上出生、成长、劳作、死去,生于斯死于斯,万物莫不如此。
因此,地字的本义就是与天空对应的大地。它在字典里的大多数义项都与其本义有关,包括抽象的引申义。
“从 ×,× 声“,这是许慎分析形声字的专用术语。大地以土来生养万物,因此“从土”,以土为部首(术语称意符)。“也声”,是取“也”的读音(古音)来表示“地”的读音(术语称声符)。汉字构形法中形声最晚出,“地”字没有甲骨文的字形。《说文》中记录了“地”的古字形:墬。这种字形称为籀文,是战国时西方秦国的文字,与山东六国通行的“古文”相对应。它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又称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说到地字的引申义,佛教常有”心地“、”见地“、”瑜伽师地“等用法,又该怎么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