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具体到个人,就是与人为善的问题。心灵鸡汤也总在灌输“微笑着面对别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而在现实中操作起来却有难度。
当然,与人为善说容易也容易,那就是双方或多方都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相互敬重,自然轻而易举,相安无事;与人为善说难也难,那就是单方面的善意和友好必然得不到良好的效果,那不肯与人为善的人必然将友善的一方当成软柿子来捏。
假如你遇到了不懂“尊重”为何物的人,给予对方尊重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得寸进尺,以为你是软弱可欺,甚至欺负了你还觉得你对不住他,沾了你便宜还认为你欠他的。这样的人,大约在哪里都有几个。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君子不养小人”之说,又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之谆谆教诲,于是大家面对小人只能心怀郁闷,只能包容纵容,委曲求全,或是设法逃避。
这样的传统观念实在应该废除!对小人的纵容就是灭君子威风,长小人志气。倘若全社会敬君子而冷小人,倘若大家都乐于尊重和支持君子而疏远和孤立小人,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正能量,才会和谐无比。然而,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假设,于实际无补。
回归实际。想到本文的标题还源自女儿与邻家孩子的交往问题。女儿颇具谦谦君子之风,生性比我脾气好,不愿占便宜,厌恶暴力,喜欢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是天生的和平使节。因此她乐于与人分享,乐于和别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还喜欢帮助弱小者,善于照顾他人感受。
然而,有的孩子喜欢占便宜,且还比较霸道,其家长宠溺和护着自家孩子,只看别人有错,从不反思自己,自然这样的孩子不会有所改善。例如,有个女孩,刚吃完我女儿分享的零食,就霸道地要我女儿将娃娃跳借给她喜欢的人玩,而她自己有一个却非要拿我女儿的;女儿的娃娃跳有载重量限制,她有权利不借给自己认为不适合的人,那女孩便来抢夺,女儿只好一气之下回家。这女孩子则在未告知我们的情况下把我女儿的自行车搬出去借给别人骑——她自己也有。用或明抢或偷拿的方式将别人的东西借给自己喜欢的伙伴——这是自家双重占便宜,用别人的东西去送人情哪!
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根子在家长那里。我们住一层,去年也曾经听到过我女儿的滑板车在外面放着,有家长亲口教孩子“趁她没看见,你赶紧骑骑。”令人哭笑不得。我们还不熟的情况下,就拿着我家的东西当他们自家的,实在令我替对方羞愧。作为家长,要么见孩子眼馋别人的玩具,自己家买一个;要么就可以当面借。让孩子当面借和背后偷用显然有本质区别。让孩子当面借还能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们可以知道,一起玩互惠互利效果更好,而非单方面去偷占别人便宜。
回顾近一年的交往,女儿只是纯粹和人分享快乐,而对方并不这样,摸清了女儿的性子,变得对女儿开始强硬,试图让女儿臣服。我想,这样不懂平等尊重的玩伴,我竟然还一直纵容,且支持女儿与其玩下去,岂不是愚蠢无比?孩子在外的言行,自然带着家风和家长的素养。我们没权利管教人家的孩子和教育别的家长,但有权利选择和谁交往。我何必拘泥于“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的死理让女儿和其继续交往下去?
人生在世,我们根本无法做到与所有接触到的人成为朋友,保持一团和气。即使是成年人,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单位,也难以和所有同事都能彼此友善相待,总有缺乏眼缘或政见不同的人需要疏离。“惹不起,躲得起”,何必在带给我们负能量且让我们郁闷的人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可以与人和平共处,但相互间保持怎样的距离还要因人而异。何况,与谁交往以及交往的深浅度我们自己完全拥有选择的权利。人际关系中,作茧自缚要不得!远小人是必须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学会选择性交往,而非做圆通的老好人,失去底线和原则,为求“和”而丧失做人的骨气。
学会有选择地与人交往,应该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课。与谁都不当面冲突的人是有的,与谁关系都很好的人却是不存在的——别用这样的神话忽悠下一代了。
选择和谁交往,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念;选择与人交往的深浅,决定着孩子的价值取向。教孩子知道:对于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我们最好冷而远之,不和对方的生活扯上半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