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人生就像错乱的回音,永远埋藏在封闭的密特拉神殿里。”
这是一张湖绿色的复古的软椅子,摆在了这家书店里很隐蔽的角落,墙角还有一盏和我差不多高的台灯,我每次不经意伸直腰时都能撞到,一次又一次,不懂得吸取教训。
我就是窝在这里看完了这本书,在一个昏昏欲睡的午后,乱糟糟的中长发被随意地拢在一起,脑袋抵着粗糙的墙面,毫无形象地走进这个美丽的意大利午后。
背景设于上世纪80年代,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乡间,那里树木葱郁,阳光明亮,有山间淙淙流下的清澈湖水,还有爱情。
一个17岁男孩Elio与一个比他大7岁的同性Oliver对彼此着迷、试探、相恋与最后得体地分别的爱情故事。
初见的那天,阳光如往常的每一天,平和地照进房子里,风在空旷的过道穿行而过。Elio听到汽车停下的声音,趴在窗口慵懒地朝下看,是个高大的背影,金黄的头发,穿着件浅蓝色衬衫。
大多数的爱恋都是无从说起和无疾而终的,仿佛一种恩赐。
浪漫的午后,乡间的自行车,清晨从阿尔卑斯山脉流下的冰冷湖水,迷情的音乐,艾里奥的秘密基地,宽大的衬衫,年轻的肉体……他们在海湾戏水,躺在草上晒太阳、若即若离地亲吻,深夜在房间里交融。
少年隐秘的情感在夏日果实的甜香中蓬勃生长。他情难自已地钻进Oliver清洗干净的裤子,深深吸一口气;他们在深夜的床边,赤裸的双脚靠近重叠摩挲;抵死缠绵后,Oliver轻声呢喃道,“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在广场的雕塑两端,Oliver问为什么说出来,为什么撕破这张隔在两人之间有关社会伦理的干净洁白窗纱。Elio重复着道“Cause I wanted you know”,那是种疑问却肯定的姿态,又胆怯又勇敢。
爱情又有多复杂呢,便就是简简单单的,因为我爱你,因为我想你知道。
最后的美好时光一般是艺术戏剧所必然要求的呈现方式,因为美好之后注定的分离,才能带来刻苦铭心的记忆。
六周里最后几天的两人旅行,他们在山间奔跑,在瀑布前自由地大喊,听着深夜街角的音乐起舞,在空旷的街道里难以抑制地亲吻。然后在车站分开,在人群往来中,连最后的一个告别吻也没办法给予对方...
Elio看着火车驶离出视线,站在原地是一种无所适从的撕裂感。他打电话给妈妈,哽咽着说你能不能来接我回家……这一场沉溺在夏夜与河水交汇的浪漫,最后注定会消散于无形的现实中。
我很久以前看这部电影时,懵懵懂懂,半知半解。
电影的最后,是在那个接到Oliver电话的冬天,抓起话筒的那一刻,Elio迫不及待地表达很想他,而Oliver说“我要结婚了”。电话的这头,Elio拿着话筒却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说不出一句祝福。
我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的,成年人在受伤之后,都只能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假装若无其事地继续不回头地往前走,然后在路途中遗忘和丢弃过往。
但是清晨和午夜时分时,总有声音告诉我,不是的,所以我在某一个午后去看了这本书。
书里的结尾是,他们在若干年后再相见,Oliver邀请Elio到家里坐坐,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Elio不敢。这一场短短六周的爱恋,是一个人生活里的短暂的插曲,也是一个人漫长一生中的伤痕。
Elio说再等等吧,等几十年都过去了,等到我们都年老了,我就去看看你的家,看看没有我之后你的人生。
有人说,19世纪仿佛与世隔绝的意大利小镇,家境殷实、宽容包容的知识分子父母,以及几乎完全未显露出的社会冲突,都让这部电影如神话般失实,让人只能束之高阁,颇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滋味。
其实不然,摒弃了所有的世俗纷扰,放大美好,它只是在纯粹地讲述爱情本身的悲剧性和电影里这份爱能够带给观众的美好和思考。
它告诉我们的就是,爱就是爱,爱就是我们目之所及的样子。
爱会被伤害,但从未让人后悔。
没有人能看到我们的生命轨迹,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世俗生活的欢愉与空虚,都会在日后凋谢枯萎。
而年少时经历的那么多快乐,只能在往后的人生里,将棉花棒浸入那一碗快乐,生怕用完,在想起你的日子轻轻蘸取。
在那张软椅上,我似乎睡着了,梦是湖绿色的,夏天在这片湖绿色中浮了起来,飘飘荡荡地顺着水流消失了。
梦醒时分,我只记得,有人已经胡茬满面,仍倔强地站在原地说,“有朝一日请想我”。
End.
文/灯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