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当年德国留学经历(四)

第四章 获得签证

飞北京之前找了北京的朋友帮忙,定了大使馆不远的酒店,那个时候什么如家,七天连锁还没成气候,甚至有的还没诞生。而诸如携程等旅游网站更是还没普及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办事的效率还是要低很多,耗费的人力也大很多。

下了抵达北京的飞机,按照朋友提前发给我的机场坐车线路,经过了机场大巴和出租车的折腾,到达了朋友帮忙定好的酒店。

简单洗漱小憩后,朋友赶来看我,几年不见的朋友一起自然去刷锅了,北京的冬天涮羊肉和北京二锅头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因为第二天有这么大一件事情要办,所以不敢贪杯,也便早早散了睡下了准备第二天的签证面试。

20多年前的中国,我们的经济是在快速发展,但是那时我们始终和当时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人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到国外。有女人专心研究嫁给老外以获得外国国籍的;有通过劳务输出去外边打工,然后黑下去等待机会的;有通过读书的渠道希望留在国外;当然还有些公派的最后也没回国的。总之,形形色色的人是拼了命要出去并且是不打算回来了的。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也出现了诸多小留学生。很多对国内教育制度有不同意见的,或者家里经济实力充足的,以及还有别的不可告人目的的,都纷纷开始把孩子从初中甚至更小就送到国外去了。

这就导致了各个当时发达国家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对于给大陆留学生发放签证很严格,也发生过多次去欧美留学屡次被拒签的例子。所以在当时的面签是一件非常严肃重要的事情,丝毫不敢马虎半分。

早晨早早起来,坐了辆出租车来到了德国驻北京大使馆门前,12月的北京还是很寒冷的,那天还飘着雪花。还有比我来的更早的,有一个团签的,也是德国留学签证面试,看看一个个的年龄也就是高中刚刚毕业,一堆家长在旁边陪伴着,那个声势比起今日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

笔者始终到现在都没明白,一个学生的考试怎么会变得比古代的科举还要厉害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呢?这些问题在后来我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说来奇怪,很多时候中国人扎堆的地方就会非常吵闹,声音很大,这其实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弊病。但是当站在大使馆门口,这么一大堆人排队时,是有安排团签的中介始终在提醒家长和那些小朋友们说话要小声或者尽量不说话。当时也想过为什么其他场合没人提醒呢?我是排在那个团签之后的,但是是跟他们一起进了领事馆签证大厅做等待的。

人尽管有些多,但是还是为国争光的,签证厅里出奇的安静,因为里面的每个人都非常紧张,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否拿到那张签证是能否打开改变命运之门的钥匙。没有了家长陪同的小朋友们看得出来是一个个非常紧张的。

轮到了我了,到了窗口我递上了自己的护照及准备的全套资料,面试官是一个优雅的女士,中方工作人员。她也略带微笑的接过我的材料,仔细翻开核对了下,可能对于材料准备的齐整性比较满意,面露善色的问了第一个问题,抱歉对于当时的第一个问题我确实忘记了,我回答了后。她接着用英文问了我出去留学毕业后的打算,我没有任何迟疑地直接回答说回国发展,还要陪好自己父母。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始终记得的。大概前后也就是聊了五分钟,她就整理了我的材料,示意我可以离开了。这就完了?我心里一个劲地嘀咕,于是大着胆子问了句:“可以了吗?”她笑笑冲我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其实是最难熬的,能否获得签证是不清楚的,公司的工作已经辞掉了,亲戚朋友都打过招呼要出国了,发小们分别酒也喝了几回了。

还好,最终一切顺利,给了我三个月的语言签证,三个月内凭语言学校的证明可以到慕尼黑的外国人管理局去延长签证。也就达到了我的目的。

于是出了机票,采购了很多食材配料,因为当时听说外边基本买不到这些东西,只有西餐吃。又喝了几次醉生梦死的告别酒,就打包好行李准备出发了。

——未完待续——

慕尼黑是市政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