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随笔|小时候的味道之橙壳糖

文|清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和本文描述的橙壳糖样子有差异

前两天吃麻糖,有感写下一篇《小时候的味道之麻糖》,勾起了同龄小伙伴一波回忆潮,也让我想起了另一种美味的零嘴儿——橙壳糖。

橙壳糖,顾名思义,就是用橙壳为原料制成的糖。当然,橙壳本身不含糖分,只是容纳糖的载体,所以橙壳糖是由橙壳和糖共同融合的产物。

制作橙壳糖的糖是稀糖,一般是用玉米或者大米作为原料,加入麦芽熬制而成,其工序和制作麻糖基本一样,本文不再赘述。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不需要熬干所有的水分,熬制到糖水变得比较粘稠即可。然后再加入处理好的橙壳在用小火熬制,让稀糖被橙壳充分吸收,原本雪白雪白的橙壳变成黄褐色、糖水里的水分基本蒸发干净,就算大功告成。处理橙壳也是有着繁杂程序的,令我自豪的是,我还往往是其中一道重要程序的参与者呢。

在我家屋后,长着一棵橙子树,每年都会硕果累累,长满一树的橙子。只不过,这是一种很奇葩的橙子:皮儿特别厚,厚到芯儿只有一小团,无论长到多么成熟,其瓤都味苦,根本无法直接食用,所以叫苦橙。其地位和红橙、干饭橙(瓤粗且干沙沙的橙子)、稀饭橙(瓤细腻且水分充足的橙子)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世间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用处。劳动人民,凭借卓越的智慧,可以做到物尽其用。苦橙的厚皮儿,就是我奶奶用以制作橙壳糖的绝佳原料。

每到苦橙长大时节,奶奶就会把长杆子把它们给它们敲下来,削掉绿色的表皮,然后切开,扔掉小小的芯儿,只留下那层厚实、柔韧的白壳。

接着,奶奶会把削好橙壳放到一个硕大的石头盆子里,往里面加入开水,目的是要去除掉橙壳里的苦味,这就轮到我出场了。待到水温略低时,我需要脱掉鞋子,赤脚上阵,借助身体的重量不停地去踩满盆的橙壳,这么做可能可以更快让苦味置换到水里。当整盆水都有点苦的时候,奶奶就把橙壳一块一块捞出挤干。然后她再加入开水,我再进去踩,直到橙壳完全没有苦味为止。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个工种。虽然是十冬腊月,但在热水里蹦跶,也是热乎乎的。同时,想到自己也能为制作橙壳糖出力,也是蛮有成就感的。

再然后,就是把处理好的橙壳放进稀糖里熬制了。在微火加热中,两种毫不相干的原料充分融合,化为一种柔软却又有质感,甜而不腻的美味食物。

长大后,我商店里发现有冬瓜条糖,似乎是用白糖水或者糖精水熬制的,颜色亮晶晶的,煞是好看。只不过,吃起来硬邦邦的,完全没有橙壳糖的那般滋味。

后来,随着离家上学工作,就很少再见到橙壳糖了。而在几年前的一次回重庆出差,在某个古镇偶然又发现有卖橙壳糖的,让我大喜。忙不迭地买了几块,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块。哎,完全没有记忆中奶奶做的橙壳糖那般美味。可是,这时我是不可能再吃到奶奶亲手做的橙壳糖了。

或许,随着时光的流逝,记忆会对小时候的味道不断的加工,让它在记忆中变得更加的完美无瑕。也或许,有些记忆中的人或事情,永远留在记忆中,这或许就是最完美的结局。

2022.2.26随记于西安

说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记忆中的橙壳糖样子大有不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清河 似乎,人长大成人后,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生活,就会想念家乡的味道,尤其会想念小时候吃过的一些菜肴、野果、...
    印记_成长阅读 712评论 0 1
  •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节日。大多数人一年中所有的努力付出辛苦都为了过一个热闹、丰盛的年。每个人对...
    走在荆棘里的羊阅读 707评论 3 3
  • 小时候,奶奶家住在一楼,有着一个自己家的院落,奶奶家恰好是最靠街边的一户人家,一大早就能听见外面早起出摊卖早餐的各...
    钟毓文阅读 328评论 0 3
  •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巧克力的图片,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件小事,有时候记忆可能会淡忘,但是对味道的记忆却一直都...
    Crown_6f89阅读 284评论 0 1
  • 1. 劳动节的午后,艳阳下的街道,早几天就有水果贩挑着水嫩果子卖了,卖得最多的是本地樱桃和枇杷。 其实抬头一看,沿...
    宋匆阅读 1,716评论 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