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age an R-mode to L-mode flow
本章中作者提供了一个从R型到L型的转换教学方式的案例:攀岩。教练首先在确保学员安全带前提下让学员们自行体验,然后在学员们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尽管可能仅仅是“体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够使学员更清晰地理解其指令的针对性。
在这样的模式下,R型和L型两种模式相互协同配合,使得学习更有效率。
上一章中作者论述了R型的一些优点;而本章中,对于一些极端地强调纯R型技术而完全忽略了L型的模式,作者则予以批判。
你不能忽略思维模式的任何一面:你需要两者协调一致。你需要让R型打头阵,然后转道L型去”生产“出来。
R型开路,L型紧跟。
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这个术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种极限编程的模式,这一术语在软件工程课上已经被多次提及。两人分工,一人用L型,一人用R型,这也是L型和R型协调工作的一种方式。
收获R型线索
上一章中,作者提到任何”好想法“都应该被随时记录(24*7)。本章中,作者又提到了这一点,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如何获取R型模式提供的线索的方式。其中”晨写技术“被认为是效率更高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晨写技术
晨写技术的规则如下:
1. 晨写是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
2. 至少写三页,手写
3. 不要审查删减
4. 坚持天天写
自由“写”
本章中作者还提供了其他的一些方式,如“自由写”。在我看来,这些方式的一个共同点在于,我们首先要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应该是潜意识的。,即思维是“自由”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是,在与朋友讨论一些话题时,思路有的时候就会延伸,甚至“不受控制地”产生一些想法,这些都应该被记录下来,在谈话结束后进行有意识的整理。
当你不寄希望于它时,就会发现答案自己冒了出来。
改变解决问题的角度
需要是发明之母。角色扮演是发明之父。
——求罗伽·费·因格,当代颇具创意精神的美国实业家、学者
本章的实践单元中列举了一些接下来可以尝试的新习惯,譬如坚持晨写,阅读一些有别于平常的东西,或者尝试不同类型的事物。
改变固有的习惯和思维模式,这有助于大脑改变关联,防止出现神经惯例,从而“唤醒大脑”。
当我们能够善于捕捉自己潜意识中产生的idea,或者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创造潜意识”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多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处理。
随时记录
最后,仍应当重复一次的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应当保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不论何时何地。因为,记忆是一种“脆弱和昂贵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