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类似于“我是谁”这样的需要用很久很久甚至一生来回答的问题。
小冰老师在课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的本质=信息+模式,生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说是遍地泛滥的了,新闻,书籍,付费课程,社群讨论...全都是信息。
而模式呢?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说到模式是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比如我们的进步回路,他教导我们为自己学习100种多元的思维模型,使自己具有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的非凡洞察力。
他说这样做的结果能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真的是这样吗?尽管我现在还没有积累到100个模型,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打一个问号。假设,假设我现在掌握了100种,我看问题的本质和目标更加清晰,接下来我会做什么?我猜还是会像现在一样,感慨,感觉发现了新大陆,然后该赖床赖床,该熬夜熬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呢?因为,加入读书营之前我就是把读书营当成是这100种模式的,结果呢?就是那个该赖床赖床,该熬夜熬夜的结果,所以,这种目标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种方法并非“道”,而是“术”。
那“道”是什么?《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顺其自然,充满着变化和不确定性,我还在地上爬得时候妈妈总说,“能走路就好了”。能走路了又说,“上学了就好了”;上学了又说“长大了考个好大学”,大学考上了,接下来是结婚娶妻生子买房买车...似乎这是这个社会最好的目标成长框架,一个个模式和信息阶段性地灌输到一个人的体内,然后又问一句,你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以前我认为这是一个结果,长大才发现,有了太多的结果,什么时候是个果?当有一天,我看完《高绩效教练》没有学会教练,看完《非暴力沟通》没有学会沟通。又看到“看完这本书你就能学会...”的封面标题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哪会有什么学会的结果,都是炒作罢了。那是书单销售的锅吗?错!是我天真地把过程当成了结果罢了。
所以今天回到问题的本身,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我现在还是非常地迷茫,但是我想,当我不为钱,不为利的时候。还能每天坚持做的事,就是我想成为的人吧。
对于我来说,跑步,读书,还有就是2020克服演讲恐惧的目标。这60天的任务可能会很多,而且现在社群的圈地运动越来越严重,参加读书营之后,社群从两个到十几个,细算时间,之前一些安排读书的时间花在了不必要的社群中,以至于30天之后读的书不多,加的群倒是多了不少。不清楚这是增长了视野还是“本末倒置”。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也想过自己想得到多少东西,但至少要有一样能拿得出手。
所以:
1、把自己的学习社群控制在5个以内。
2、缺什么就讲什么,讲什么就有什么,这60天的口号。“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