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557字
【阅读日期】2019.12.13-12.15
【阅读时长】6-8小时 【笔记时长】2小时(讯飞语记)【写作时长】2小时
【阅读缘由】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看完《把时间当作朋友》后,就想要一窥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因为我也想把时间当作朋友。
本书介绍了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一生所创造的成就惊人,书中介绍了帮助他创造所有成就的基础——时间统计法,以及柳比歇夫其人、其事。
001 不幸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一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儿子于1942年牺牲。他自己的研究生涯也并不平顺,他虽然擅长研究,但并不“擅长”工作中事务性的部分,他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提倡批判性思考,他正直也遵从自己的道德观行事,他不愿违背本心屈从于权利,曾数次被降职及调离研究界的中心。
但这样的柳比歇夫,他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的更好。
002幸运的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真的是个很幸运的人,在二十八岁时,他就设定了人生目标,并在人生往后的岁月里,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
003令人惊叹的一生
诚然,柳比歇夫是专注于自己工作的人,但他的成就并非来自牺牲闲暇时间,把全部时间用于实验和研究。他的生活中还有运动、有交际、有娱乐,同时还热爱写信(比如,他一年游泳43次,看电影16场等,看音乐会数场,写信280封等等)。
事实上,他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他不仅了解昆虫学、生物学,同时也了解哲学、数学、历史、文学和音乐。
柳比歇夫究竟拥有什么魔法,让他的一生竟然可以涉猎这么多的领域,对所涉及的领域,都能提出自己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在自己专注的细分领域,创造出数量庞大的有质量有深度的产出?
004发现玄机
在整理柳比歇夫的遗产时,从大量的文字资料里,本书的作者注意到其中的一类资料: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日记,此后的56年,从未间断。
他的日记不是通常的心情日记,而是纯粹的时间开销日记。他那些时间统计,好比时间账簿,他在用他的方式统计支出的时间,同时他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这些时间日志,正是让柳比歇夫在他的一生里,创造出如此多成就的关键。
005时间统计法的前提:
他的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前提如下:
1.不遗漏任何微不足道的时间开销。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必须知道一切的有效期时间洞察时间中的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
2.把时间用途进行分类。他根据自己时间的用途,进行类目的划分,大的类目小包含更小的类目。
3.用时间-事件的格式记录时间。日期+类目+事件+花费时间
4.确定自己的每日有效时间长度。柳比歇夫的纯工作时长,通常在3.5-5.5小时之间,一般4小时是他评定自己当天工作有效性的标准。
5.对记录完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6.计划。计划的复杂性就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是一切都各得其所。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30%。经验表明:每天约有12~13小时的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006时间统计法的做法:
0.计划:书中虽然没有提到他每天计划自己的时间,但我相信他的时间的每日流向,早已在他记录前,就在他的脑海里进行了预演:
1.记录每天的时间花销,每天记录5~7行。
2.每晚对统计当日所有的净工作时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要刨除,计算纯时间。
3.每个月做月月度总结。按类别、按花费进行分析,可以有图有表,他用自己的方式分析时间。
4.每年年底会根据每个月的分析,做年度总结。这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柳比歇夫的净工作时间是18小时,也就是4-5个工作日。
5.根据上一年度的年度总结,计划下一年的各项时间的安排。精确到小时。
书中说:“他非但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拟定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一句话,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荡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以1938年为例,多长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水果研究所多长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一共看了多少页?一年净看了9000页,共用了247小时。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152页出版。每一年过去留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的计划了,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刘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比如第1类工作多少小时?路途往返多少小时?交际多少小时?40多少小时?共一共多少小时?
他的总结看起来挺枯燥,研究起来却很有味,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太多了,我头一次发现,一年原来有这么大的容量。”
007 时间统计法的效用——精确感知时间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的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
书中的一段话,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的流逝。”
柳比歇夫对时间的精准预估,误差是1分钟。通过时间统计吧,柳比歇夫能准确的估算出来,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是无法感受时间的流逝。结果是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追求他人要我们追求的东西,小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008 这样的方法适合普通人吗?
任何一个伟大的目标,都需要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甚至一生的时间,也只是入门。柳比歇夫很早就意识到达成人生目标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所以他不断从生活中挖掘时间。并且他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柳比歇夫自己是幸福的,在别人眼中也是令人羡慕的。
书中说道“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恢复天性,显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的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普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所以,柳比歇夫其实也是从一个普通人开始积累,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是他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并把时间有效的投入其中,同时又不失自己的坚韧、人性和价值观。靠着这些,他获得了他的幸福。
普通人或许没有伟大的目标,但如果可以一生忠于一个目标,清晰的知道自己在这个目标上的投入,规划自己的投入,同样也能达到自己的彼岸,获得自己的幸福。
009 时间是什么?
时间究竟是一个概念,看不见,摸不着?还是一种物质,可以记录,可以查询。
柳比歇夫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的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通过记录,每个人的被记录的时间,都会成为实实在在的事实。
010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柳比歇夫每天的纯研究工作时间在3.5-5.5之间。随着柳比歇夫工作越深入,他的面也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了哲学。后来他又发现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不知道为什么,他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这些类别的非专业知识,都是他利用时间“下脚料”学到的,他不但擅长对深度工作时间的规划,同时对时间“下脚料”的应用也达到了宗师级别:
1.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2.他规定短距离两3公里的路最好不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3.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就是他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4.他对阅读时间的分配,也颇具艺术性:
书中说:“我在一天中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呢,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数据,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者是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1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那就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结语:
柳比歇夫的一生证明了,连续系统的使用时间统计法,可以帮助个人把一切才能集中于一个目标目标上,取得超越天才的成就。
时间统计法,是一种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
时间统计法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它的关键不在于时间的数量上,而在于时间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