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停停终于把刘小东的《一公分》看完了,你说日记有什么好看的?确实,日记免不了记录生活的琐事。可是我对艺术家有一种近乎痴狂的崇拜,很好奇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因为自己别无所长,没办法用灵感去创造充满魅力的画作、音乐和舞蹈······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不光是他们把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的激情当做人生的职业和归宿,还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让人难以解释的迷人之处。读罢整本书,渐渐发现,艺术家并不是我所期待的潇洒不羁,高高在上的状态,相反,真正的艺术家姿态是很低的,他们往往用心感受人、物,把社会和个体,自然和人类联系起来,记录下瞬间的绚烂或是思考其中的奥秘,将结果用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就像刘小东说的,时间和空间里人的变化要用什么形式处理,人生的不确定性要用什么形式表达,答案是用不确定的色点、色团!艺术家不是神圣的,但是作品却是!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的生活一步步向前推进,此刻和过去的每一刻都处在不同的世界。可惜人类有记忆,会回忆,在回忆中或是快乐或是伤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和过去永远无法处在同一个世界,让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物之间交流只会徒增烦恼。小东先生说:“在回城的车上看着雨中路边、河边、山边的树们,还有草们,真想变成他们,在河边这么长着,记忆尽失”。对,偶尔失忆又有什么不好?
艺术能让具象变成抽象,也能让抽象变具象。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和思维方式也能让人有所体会,就算不能及时看到成品,光看文字就能令人心醉。“要是画布宽点就能把声音画进来了”,“昨夜失眠,能听见安静的声音。安静是一种透明的脆脆的声音”,“一团云撞上了一座山,头绪混了”。
整本书实际上是小东先生外出写生的记录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能看到一个接地气的画家的日常。其实名人也是弱者,何尝不是呢?成名之后的世界太喧嚣,要么被外界的欲望所压倒,要么被自己膨胀的名利心所吞没,能摆正心态实属不易。继续做普通的事,融入平凡人的生活或许就是解决办法之一,对于画家来说,这种方法应该就是写生了。
小东先生把画画当做一种很土的艺术,我想这个土并不是贬义词,是贴近生活的意味。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绘画是一种荒谬而神奇的艺术,荒谬在于生活本身,神奇却要依赖艺术家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