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宝鸡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的几点思考
快乐有趣
宝鸡境内的太白山是我国第二大"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挖掘这一医药宝库,推动宝鸡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有利于提高宝鸡中医药市场份额,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综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炎帝被称为神农氏,他不仅教农稼穑,发明农耕用具,更是亲尝百草,用中草药为部族百姓治病。宝鸡境内的太白山自古就有“太白山上无闲草,天然药谷都是宝”之美誉,这里还留下了唐代名医孙思邈、王焘的足迹。
宝鸡境内现有中药材品种1992种,其中动物药415种,植物药1478种,真菌药35种,矿物药12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全市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医药产业列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立了宝鸡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中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和指导工作,研究制定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先后出台了《宝鸡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宝鸡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宝鸡市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称《中长期规划》《实施意见》)《宝鸡市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全市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实施单位和奖扶政策,并积极引导各县区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重点规模发展柴胡、丹参、黄芪、苍术、秦艽、党参、猪苓、五味子、林麝等10个优质道地大宗品种;建设中药材种苗繁育和引种驯化示范基地,借助省内外中医药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优势,以中药材种养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通过试验示范、引种驯化推广,精心培育秦岭独特药种,充分发挥我市秦岭山脉的中药材种质资源优势。《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意见》也对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建设、秦岭药谷濒危中药材的育种、驯化工作等都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中医药产业在我市发展较快。截止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8.53万亩,比上年增加6.12万亩,同比增长49.37%,拥有中药制药、中药饮片加工企业31家,共持有中药注册文号品种395个,常年生产品种145个,生产中药饮片800余个品规。中医药产业作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体,在宝鸡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面临问题
我市利用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虽然种植面积快速大幅增长,经济效益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当前,中药材生产全产业链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生产分散,种植面积有较大空间。我市中药材种植大都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较为分散。目前的种植面积虽然比关中其他几个地市都多,但相较于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还相差很大。2019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90%,居全省第四位,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77%,居全省第六位。二是产值占比有较大余地。近年来,我市中药材产值虽不断提升,但占比仍较小。2019年我市中药材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1%,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03%。三是品种规模有较大需求。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柴胡、猪苓、山茱萸、黄芪等,其他品种都较零散,种植规模较小,不易产生品牌效应,销售过程难免存在隐患。全市虽有9个制药企业,但原材料大都需要从外地购入,本地中药材由于量太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量。四是品牌品种有较大市场。我市中药材虽然品种较多,但品牌效应不强,多年来只有“太白川贝”和“凤党”(凤县党参)两个知名品牌,市场空间很大。五是产地初加工有较大前景。设备简陋,中药领域科研投入仍需提高,做大做强道地品种,做出品牌,提高经济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发展途径
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我市中药材生产全产业链发展,就是要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中药材原料的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中药材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中药材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供应全过程。
(一)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密切组织链
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设立中药材种植目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全市中药材生产布局,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县镇政府因地制宜扩大耕种面积。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宝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聘请专业规划机构,着力构建从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产品收获、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科学制定符合区域土壤特点的中药材种植区划。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参照玉米、大豆等补贴政策,对中药材种植进行补贴;整合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地废弃地,推进杂中药材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中药材经济合作组织。加快中药材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培育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示范合作社,提高我市中药材组织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将中药材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适当提升中药材种植补贴标准。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在全市建立药仓,通过购买、存储、调价、销售调节市场供需,像管理粮食一样管理中药材。建立中药材种植的长效联效机制,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实现中药材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创新链
一是推进科技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内科技资源,搭建宝鸡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在岗培训、定向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等措施,培养一批中医药产业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中医药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同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定期来我市开展中医药学术活动,加强与中药企业的对接互动和技术合作交流。二是加强中药材科技研究。主动汇聚省内外中医药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围绕宝鸡中药材科技标准建设与示范推广进行研究,推动中药材育种由一般型品种选育、传统系统选育向专用型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辅助杂交育种转变,品种栽培由经验式种植向基于品种特性的配套技术栽培转变,品种推广由盲目推广向生态区域性推广转变,种植方式由分散、人力畜力为主向机械化、基地化转变,加工方式由传统民间小作坊生产向工业化、规模化转变。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现代中药饮片加工、成药研发和中药提取物为主,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强对3—5个中医药品种注册和认证,争取用3—5年在全市培育完成5个以上有全国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医药品牌。建议成立宝鸡中药材中心产业区,发挥现有园区优势,形成产业布局,最终打造绿色中药材百亿产业大峡谷。 (三)建立专业园区,进一步拉长加工链 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中药工业。这是我市中医药产业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以高新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和扶风县绛帐工业园区为引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把我市中医药产业园建设成为西部中医药产业的承载区。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紫光辰济药业、陕西金方、华西制药、陕西恒诚等现有中药骨干生产企业为主,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产扩能,提升规模,努力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中药工业龙头企业。三是梳理、出台支持政策,促使政策利益最大化。积极争取政策、产业基金政策,应积极介入中药材生产加工环节的金融保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金融产品,放大政策效益。 (四)推动品牌创建,进一步延伸价值链 以开发品牌中药材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统一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壤类型、田间小气候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品种,改变我市中药材品牌特征杂乱、体量小、影响力小的局面。可以学习榆林等外地市经验,申请注册中药材公共母品牌,鼓励中小中药材企业自主创建子品牌,政府投资利用媒体扩大母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中小中药材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特色推介子品牌的产品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全面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大力推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围绕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医疗、中医药养生、中医药食疗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加快凤县林麝主题产业园、怡心谷康养度假区等项目建设。
(五)完善物流体系,进一步打通流通链
做大中药材平台。在我市涉农产业园区中,引导有实力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多元化龙头企业,做大现有存量,以加盟的形式或股份的形式参与到中药材大生产中,形成体量大、话语权多、有定价权的企业联盟。加快建成中医药商贸物流市场。为解决群众最担心的中药材销售、加工企业原料药的收储以及整个产业与市场的紧密对接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科学评估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在扶风县建设全市中医药商贸物流市场,形成集药材交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医药商贸物流市场,力争在全国中医药商贸物流体系布局中具有一席之地。其他各县区建设1个以上中药材初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建设交易中心。建议以中药材中心产业园为中心,布局物流集散网,形成产销一体的中药材的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立足中药材全产业链,通过“平台+实体”,以“统一质检、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购销、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六统一”的运营模式,运用“中药材+互联网+仓储物流+质量检测+金融服务+产业配套”全新商业模式,建设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中药材电商平台,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新交易体系、仓储物流体系、质量检测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中药材大数据库及全产业链溯源体系,从而推动传统中药材交易和传统中药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