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表达 与行动

"要是死了就好了",有一段时间,脑海里常常响起这句话,还会有被车撞死的画面。死,是一个愿望,当下的期盼是衷心的。但是,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张判决书,说是xx癌晚期了,只有3、4个月,我大概率会后悔自己许下的这个"愿望"。当死亡变成可以倒数的事情时,它就变得一点也不诱人。

所以,失助者真正想要的不是死亡,而是寻求一种"即刻解脱",渴求脱离当下困境,并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心灵平静。

"表达"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宁静和解脱,事实上,也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方法。大脑中言语表达与创伤机制直接相关。《身体从未忘记》一书指出,人收到创伤时,右脑控制情感的部分会非常活跃,同时,左脑控制言语的部分毫无波澜,就像被某种力量抑制住一样。所以,"失语"本身就是一种受创伤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向他人准确表达出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和想法。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可以逼自己说出来,表达出来,不断地强化左脑,强化头脑中理性和逻辑的部分,右脑强烈的情绪波动就会被抑制,从而将自己从消极阴暗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表达是一味根治顽疾的良方,需要长时间服用才能见效。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得到立刻的"解脱"。最近,我也发现了一个治标不治本的"速效药",它就像止痛药一样,治不了病,但可以减轻当下的痛苦。这种止痛药的名字叫"行动"。

这里的"行动"要求别想有没有意义,会不会白费功夫,就是不断决策,不断做事,做什么都行,这个方式不行就换个方式,这件事不行就换件事来做,总之就是不要让自己停下来沉浸在汹涌的情绪里。

行动或许能够造就转机,很多情况下是一无所获,但它可以帮助你专注当下,减轻心灵上的苦痛,这就算赚到了。

如果能够,就把行动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中体会自己的价值感,体会办实事的快乐。不管这种快乐是否能够覆盖住痛苦,但它一定是一味很好的止痛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