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10年前找工作的故事了,我是双非本科毕业,没有特别好的学术背景,就是当年求职大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当时我们有个邻居的亲家是上海一家大国企的人事经理,邻居问我们要不要托托关系进这家公司?我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妈倒是很积极,她在国企呆了一辈子,深知“工作稳定”和“靠关系”的重要性,但我跟我妈完全不同,我不赞成我妈的大部分观点,这个可以新写个专题慢慢讨论。
只不过这个事情最后也没有成功,因为邻居跟我们要10万块的“介绍费”,想想也是,一来这是邻居的亲家,关系未免也太远了一点,二来这工作也就三四千的工资,那个人事经理跟我们画大饼说过两年能挣个八九千。反正这次是连我妈都不信了。
后来我还是一家家投简历,一家家面试,也不知道面了多少家,那时候倒也不着急不焦虑,就是多少有点挫败感,看着满大街的人还羡慕大家都有工作可以做。就像很多年以后,我买不起房子的时候看着万家灯火羡慕大家都有房子可以住一样。
再后来我被一家小小小到只有几个人的德国公司录取,这大概是我唯一收到的正式Offer。那时候我的日常就是出去面试,面试回来的路上就打开招聘app刷刷职位,见到差不多的职位就投个简历,这份简历也是那时候投出去的,我甚至都不记得我的简历写了什么了。
可是我去面试的时候发现看简历的人看的很认真,跟我介绍了他们公司的情况,发现我的专业和毕业设计跟这个公司是对口的,我的专业是工业工程,大学录取的时候被调剂进去的,在当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冷门专业,这也是我找工作到处碰壁的原因之一。所以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公司对我来讲也是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面过了以后是德国老板的二面,那是我第一次和德国人对话,虽然也磕磕绊绊,但总算还是通过了。入职以后我在这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工作了5年,从0开始慢慢学起。虽说是家小公司,可毕竟是外企,流程正规,五脏俱全,因为一共也没有几个人,我一个人身兼数职,还掌握了很多和专业无关的“没用的”技能。
我进这个公司的时候德国刚刚提出“工业4.0”,我们还把它翻译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在当时是个很新的概念,后来没多久我们国家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我的专业才慢慢开始被重视起来,但是这个公司并没有借到这阵东风,最后还是被老板出售整体转型成了别的业务,在另一个领域蓬勃发展。
我呢,则是借着那个机会跳槽出来,辗转换了几家公司,但是再也没有碰到过那些奇葩的面试了,所以我才发现遇到奇葩面试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刚毕业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企业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拔我们,每家都每家自己的方法,有的很正常有的就很奇怪了。
我现在在一家500强德企工作,虽说职位薪资都不算高,但我的起点也不高,完全靠自己走到现在我还是很满意的,对此我非常感激第一家录取我的公司。而之前想托邻居关系进的那家大国企,我在新闻里看到他们好像有领导贪污被查了,应该不是那个人事经理,他应该退休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