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这样的日子么,苍天古树旁,一杯香茗,水汽袅袅,阳光渐昏,没那么刺眼的阳光散落一地,此时读一篇与心情相应的文字,伴着点点乐章耳畔响起,我想这应该是种美妙的享受。
而面对一张纸上密密麻麻的书单,一本本厚重而古典的书,是不是让你望而却步,没有阅读下去的兴趣,或许说是没有阅读下去的耐心吧。于是我抽出了几篇深情款款却又有些不同的文字,似水流年中,我们不应该浪费这时光正好,抽个时间,读一读,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1.
林清玄的《幸福的开关》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的在的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有时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都不一样的、毛绒绒的小狗。
长久以来,多少人都曾问过,幸福是什么?似乎从来没有个明确的回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让我不由想起一段对话: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个小怪兽。
正所谓食有所享,爱有所得。是啊,小猫吃到鱼,狗能吃顿肉,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啊。林清玄在这篇标志性佛性散文中,写小时候最爱喝的汽水,写为了喝汽水所发生的故事,文字里无不透露着喜欢之情。偶尔路过看别人在屋檐下喝那个年代难能可贵的汽水,羡慕不已。
当某一天真的喝到那瓶汽水,这,就是简简单单的幸福。就像文中写到贫困岁月里的一碗普通的猪油拌饭,香气四溢,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倒不是说那碗饭多么好吃,而是心愿满足的时光,每一分钟都是幸福的。
喝汽水到呕气的幸福,你不想看看么?
2.
刘心武《秋千座》
有一对白发老人,各坐一架秋千,两架秋千都在微微地晃动着。两位老人对望,喁喁闲谈,他们之间茶桌上的小银炉上,是透明玻璃壶沏的水果茶,氤氲出缕缕淡淡的水汽……
因为总是太快,她忽略了多少生活中那些平凡而琐细的美好事物啊!她对自己说,今后的生活该快时肯定还得快,但可以不必快时,她就一定要自觉地享受慢的赐予。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的不行,一点都耽误不下来。上学时,我们想着毕业去北上广,享受电视中那种午后下午茶,夜里漫步街道的优雅生活。等真的毕业了,到了大都市,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陀螺,不停的转啊转啊,可却始终没有好好抬头看看天空,没有仔细注意沿途的风景,没有认真看过路过的人。
慢,真的是最奢侈的享受。问了很多工作在各个地地的朋友,他们都在感慨城市的快节奏,急促的步伐总是哒哒哒的催你向前踏着,停下来?休息?,别开玩笑了,也只能闲暇之余想想罢了。
如果可以的话,在某天阳光正好的午后,一杯咖啡,一本书,或者什么也不做,慵懒的躺在温暖的阳光里。
3.
黄春华《考棍》
我被打的头晕眼花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小胖。在我印象中,他从来没有考过班上第二,第一把交椅就像刷了强力胶,牢牢地粘在他的屁股上。每次试卷一发下来,他脸上的笑容就堆了起来,比他一脸疙瘩肉还多。他妈肯定是猛亲他的右脸,要不,他右脸上的肉怎么会明显比左脸鼓出一大块呢?
我是考棍,回回考试都吃棍,他是考神,他真的很佩服他,佩服的直想揍他。
上学的时候,学习总是最令人头疼的,尤其是面对一轮轮考试。考试前,为了成绩上各种补习班,喝下"励志鸡汤",考试后,拿着成绩面对家长老师,头疼不已。那时候考得不好时最怕的,就是家长签字,那是一种恐惧,现在想起来还犹有丝害怕。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篇有关考试的故事,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作者用诙谐的言语,平淡的诉说出深情的文字。描写母亲与"我"关于考试故事,母亲为了"我"的成绩,又是报班,又是学驾照,在有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母亲想通了一切,体现出了深深地母子情深。
就像文中最后写道的一样"如果有人逼问你,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人是谁,而你还没考虑好,这时,你就勇敢地回答是你妈,不会错太远的"。
母亲是家的温暖,是心灵小屋,是最后的港湾。最爱你的人是谁这个问题,答案往往不会错,是你的母亲。她,严格,恨铁不成钢,对你总是很多要求。但是她是爱你的,她在心里从来不曾放弃你,比任何人爱你要深多的多。
4.
张晓风《这杯咖啡刚刚好》
咖啡的温度刚好。半分钟以前稍稍凉一点,巡行的侍者适时又为我加上滚烫的,现在,又恢复了刚好。捧着一杯实实在在温温暖暖的咖啡,不知为什么,我觉得穿越共产世界时沾上的那些湿霉潮冷的记忆都抛开了。我仿佛是在火边烤干外衣的旅人,又可以站起来重新上路了。
张晓风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总是暖暖的,如春风般轻柔的拂过面颊,温柔的文字间偶露些许刚劲儿,给人以力量。
清新的文字气息,好像一杯成年老酒,后劲十足,细嚼间蕴藏着浅显易懂而深刻的道理。能够将此类文字轻快的萦绕笔尖的人,那一定是个内心平和富含哲理的人吧。
我是个同样喜欢喝咖啡的人,喜欢咖啡里涩涩的苦,伴侣的甜,缕缕飘近的香味,细啄一口,味道好极了。时常喝咖啡时,会想起这篇文,那杯44度9刚刚好的咖啡,不烫不冷,温温的流进胃,流进血液,温暖全身。
这四篇文,是我挑出来的,自己感觉很不错的温暖文字,当然仅供参考。如果喜欢呢,可以百度搜到该篇文章读一读,或者购买该文的所属书籍。(第四篇文,可能百度搜不到原文地址,找不到的,可以评论区询问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