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代表作之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他经过生死考验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
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因软骨病去世、儿子给县长夫人献血却被医院抽血过多死亡,女儿生孩子难产去世,女婿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
只剩他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的时候,他心疼这个孩子,给苦根煮了很多豆子。而从小受苦的苦根竟因贪恋这自己眼中的美食而活活撑死。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一个又一个。但他觉得“挺好的,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也担心谁了”。
最后年老体衰的福贵买下了一头同样年老的老牛 他们相依为命,活着,孤独的,坚韧的。
二
《活着》是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年代像福贵式的悲剧小人物多如牛毛,他们愚昧,勤劳,坚强,隐忍,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法喘息,唯有努力活下去才能活下去。他们的一辈子,就是一声声苍凉的叹息。这是那整个时代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还有很多人活不下去。
“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这是张爱玲目睹的人间惨剧。
但在《活着》中,我除了看见人生的悲苦,我还看见了底层人民的坚强,看见了生命的柔韧,看见了命运和岁月那不动声色的力量。
在韩文版自序中余华先生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源于进攻,而是来源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小时候不理解老人晒太阳一坐就是半天,长大了才明白,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
人活一世,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是时光赠予的厚重,怎么可能稀松平常?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绝望和悲剧,可他依旧顽强地活着。不为任何身外之物,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就有意义。
三
人啊,富贵时吃喝嫖赌,花天酒地;落魄时食不果腹,形单影只。生活总是很戏剧化,我们往往不知道先来的是明天还是意外。你可以抱怨命运弄人,但我们必须接受生活跌宕。
有人曾戏谑:“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这看似玩笑,可的的确确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生,有些人仅仅是活着就用尽了全力。
世间百态,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境,不同的麻烦。但凡活着就免不了人间疾苦。
有人居无定所,有人疾病缠身,有人骨肉分离,有人失去挚爱。
我知道曾有人在大雨中哭泣,我知道曾有人在黑夜里叹息。每个人的内心或许都有或者都曾有过不愿为人为人知晓的挣扎,都有着被称作伤疤的过去,和想起来就痛到不能自已的漫漫曾经。
但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若无其事地将过去的事变成过去。
所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质丰裕。没有那么多被迫的饥寒流离和生死分别。但人生百味,生活还是有酸甜苦辣咸。人常常是是为了二分的甜要吃八分的苦,但因为有了那点甜头,生活也就有了些许希望和期待。
正如电影《生活万岁》的导演任长箴所说:“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享受爱与被爱的滋味。人只能回一次,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要特别珍惜地活!你比每个人都幸福。”
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好在生活还不算艰辛,庆幸身边还有人陪自己。人生的确不易,然而值得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