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这部影片,徐正太这个父亲由彭于晏扮演,从外形到内心从年轻到老都透着一股执着甚至有点刚愎自用的正气,徐太浪这个儿子由邓超扮演,从小到大都经历着贪玩叛逆和父亲对峙成瘾的浪力。
影片上映以来,就被影评人们从几个角度进行评说。从年轻人的梦想,从时代更迭的快速,从父子之间的沟通不良。
而我看到了一个再简单高效不过又被很多人忽略的道理,
沟通的前提是共同平等面对,沟通的结果是尽量达成相互理解的共识。
穿越之前,片里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紧张的关系燃点很低,每分每秒以互相伤害的形式榨取仅有的存在感。
穿越之后,片里的父亲说了做了很多一定会让未来的自己大跌眼镜的事,和儿子成为兄弟,情比金坚,欣赏的眼神自然流淌在儿子身上。
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另外同一个人的态度会有如此不同?也许是岁月带来的精力衰退而逃避不了的观念蜕变,也许是在沟通之前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一个是对其寄寓过剩希望的后代,另一个是共同经历人生哥们一样的陪伴。
相同时间,相同人物,只因预设和共同经历不同,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糟糕到极致抑或珍惜到难忘。
这就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沟通,最初如果对彼此内生的预设不同,这种氛围下打造出彼此的发展过程也会相异,最终的可能形态也会有天壤之别。
人有时是多么主观,而且这主观甚至不知不觉脱离了对时代更迭的敏感度,从而在预设错位之上又雪上加霜的造成了更大的悲剧。
两代人之间对世界变化的信息不对称,对彼此之间社会角色和功能的信息不对称,对各自所处家庭环境的位置和职责的信息不对称,都成了终极矛盾的催化剂,只有这些因素都同时各归其位,才能让沟通的能量进入平稳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信息的传播阻力如此之大,导致彼此得到的信号不足以相互明了反而错听错理解成另一番景象。
父亲没有告诉自己的孩子母亲是在ktv工作的陪女,可能是单方面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对母亲的美好念想,也许是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不同职业观的主观的恶意,生怕孩子会在本已缺失的情感下又迎来更重创的非议。
孩子把母亲的产后抑郁全让父亲打打杀杀的过去背负,以他坐牢的历史为耻,也是脱离了对他父亲这样一个靠收保护费角色挣钱养家的人的客观认识,主观地将他的养育无能中他职业的熏染成分忽略。
而父母之间腻歪至极的真爱也踹了主观的孩子对父亲是爱无能的印象的脸,他才知道,每个人对不同的人爱的表达方式可以如此不同。
没想到虽然表现方式不同,情感的内容物却是出奇的一致。
纵观全片,主观的人物情感认识和处理都在影响着每一个角色的成长和发展,在那么一个可以通过周遭的声音来对待一个人物的塑造的年代,人的意识形态被错用到偏轨,比如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的六一,用别人的主观把自己绑架到了死神提前来到的快车上。
但每个时代都有保持清醒而和可畏人言自动划清界线的人物,小马对时代的理解和对自身能力的反思都超脱了平级邻里的短浅营生,而当时的时代也似乎冥冥之中选中了他作为开创新时代的人选,而对他开启免死光环,危险不知是侵蚀不到他坚定的注意力,还是,他的人生轨道就是内外各类同种因素共振而拧成的一股巨浪最终保驾他涌向新的世界。
所以,在快速更迭的时代,对世界不同的理解下造就的结果经验是每个人的主观,当多个主观围剿一个主观的时候,各自都将因为内耗而难以顺利到达下一个历史节点。
要坚持住一个不被侵蚀的主观,总要以其他主观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形成共识,这才是能量的修正和聚集,正浪才可以高远。
影片上映之前,韩寒的那首被诟病直男癌的歌曲也被大多数脱离影片创造背景的主观的人们解读得不堪入耳。
这首歌是影片中儿子在理解了父母结合的初衷和认识相处的过程后,最贴切的赞颂方式,只因他已经接受了每个与人言博弈的一生都在各自的处境下生出了特质不同的世界观,那是在他们所认可的生存形式上衍生出的一种相处形态。
你接受与否,它都是世界观的一种,裹挟客观的多种因素大火翻炒小火慢炖的一锅五味杂陈的杂烩,不会以任何人的主观为转移改写得多么阳春白雪。
爱不是只有王子和公主,琴瑟和鸣,亦有地痞和陪女,坐牢跳楼,片中的人物以主观一意孤行是编剧操刀的命运,观影者若以主观评判既定的命运直男与否,就也重现了片里武断主观的悲剧。
这么讲,对歌曲愤怒的人也成了片里错位主观精神表达的一员,一个反对片子的人却被片子的预言准确套现,这是对导演影片艺术主宰现实人物思想智慧的褒奖,他的正浪终究高远了人言错位的主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