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当两人关系亲近到可以一直相处,但是又因为一些恶性循环一直存在,无法被察觉和改变时,我认为假性亲密关系就产生了。两个人看似亲密,但其实关系里有很多的禁区,有很多不可以触及、一触即发的部分。两个人小心地回避着这些禁区,极力维持和谐美好的场面,但彼此都没有获得令自己满意的亲密情感。
真正的亲密,其实是由另外的一些过程和行为来建立的。这些过程和行为,关乎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里一直普遍比较缺失,很多朋友们并不懂得具体要怎么做,所以只能观察、模仿别人做的那些事情,也就是那些流程性的、仪式性的东西。
现在年轻人谈恋爱也是从众心理模仿别人,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节日送什么礼物,出去约会有什么环节,只能简单的模仿,而不是从内心去建立一个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很多畸形的恋爱关系。恋爱需要技巧,可惜没人教,只能自己凭运气摸索。
什么原因导致了假性亲密关系?
● 对于自己并不是真的了解
许多人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谈恋爱、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希望从感情里获得什么。当我问他们「你能想象的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和犹豫。
● 对于彼此也不是真的了解
很多伴侣们并不真的了解彼此。他们的感情和身体虽然已经非常亲近,甚至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知道对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尤其很多人是糊里糊涂地走进婚姻的,并没有意识到作为夫妻,两个人需要在哪些问题上达成默契。而当问题出现时,才会意识到「他(她)居然是这样一个人」,于是感到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 情感障碍
许多人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都有些问题,这些问题未经反思和处理,也就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相处方式,说的俗气点就是「爱无能」。
我眼中理想的关系,应该是不断成长和成熟的。但是因为上面的这些原因,许多人的关系很早就停止了成长,甚至出现倒退。两个人对彼此的了解、接纳和信任并没有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于是相处就愈发成为了习惯、义务和责任。事实上,父辈们之所以普遍认为「爱情最终都会变亲情」,就是错把假性亲密关系当作了感情必然的归宿。
真相往往是血淋淋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和戕害,以前似乎觉得爱情变亲情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也许你并不了解自己(关于自我认知)
为什么在感情中了解自己很重要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你就很难在感情里感到满足。第二个原因是,情感关系里的亲密感要能够一直存在,关系就必须不断成长。关系要成长,首先自然是处在关系中的人要成长。如果关系里有一方在心理上、情感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那么另一方就会明显感觉到脱节,从而失去原有的亲近感觉。
这种单方面成长导致夫妻脱节的情况比较常见。
● 「想要」和「需要」
关于是否足够了解自己情感需求的问题,我经常会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测试:「你为什么要谈恋爱结婚?」对此,我最经常得到的答案是:到了年纪觉得应该稳定下来了,家里人也有些压力,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也都结婚了,所以就结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不了解自己情感需求的表现,因为这里给出的是一个人想要的、但未必是需要的东西。关于人的想要(want)和需要(need),我们需要做一个区分。这两者的关系你可以理解为路径和目标,我们通过得到想要的东西,来满足我们根本的需要。想要的东西往往是某些具体的事物或者行为,而需要则很多时候都是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我想要很多钱,因为有了钱别人就会尊重我,所以我需要的是尊重;我想要老公很专一,因为他只对我好,会让我觉得他很重视我,所以我需要的是重视;我想要很多漂亮的衣服和包,因为我打扮漂亮了,别人才会认可我,所以我需要的是认可。所以当一个人告诉我她走进感情是因为年纪、家人和社会压力时,我看到的她的真正需要其实可能是自信、安全感,以及被认可、被尊重、被接纳、归属感等需要。更进一步说,一个人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是否就一定能满足需要?
想要满足了,需要未必满足。
能清楚区分自己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并能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自己自我认知程度的方式。
这句话很重要很关键。
如果无法区分想要和需要,那么我们会一直把生命浪费在肤浅的想要的事物上。而只有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才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意。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人生的意义或许就是朝着需要完全满足的完美状态无限接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获取新的能力和方式以满足需要的过程。对于自己需要的认识如果不清晰,那么一个人的情感就可能在很长时间里被聚焦在一些反复尝试但一直得不到理想结果的事情上,而失去了进一步发展自己心智和能力的机会。
如何提升自我认知?
提升自我认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自我认知难就难在它涉及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回避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因为内心深处知道那里是一片沼泽,不想面对它。已经绝望,得过且过,视而不见。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是有很多内在的逻辑和规律的,了解这些规律能解开我们的很多困惑,从而带来安全感和方向感。
我们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我们的错,是成长过程带给我们的,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不必内疚不可苛责不必羞耻。知道来龙去脉,我们会接纳自己善待自己。
别看我们的灵魂每天都栖居在自己的身体里,但「我」和「自己」的关系,其实也是一个人际关系,是英文里 I 和 me 的关系,而且我认为这是所有人际关系里面最重要的。
● 自我认知会带来什么
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会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更加有方向感。了解自己的需求、目标、追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发自内心需要什么,都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自我认知度高,还带来更好的自我照顾(self-care),或者说自爱。
不会动辄就PUA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错不在自己,会接纳自己爱自己。
● 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
一、划分人生阶段
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 8 个阶段——这数字没有特定含义,只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用一个重要的事件或者时间点来界 定。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开始,最后一个阶段一直持续到当下。
二、罗列重要事件
每个阶段里,找出 10 件对你影响重大的事件——这个数字也仅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而已。这些事件应该对你的情感、性格、生活轨迹、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建议你关注一些这样的事件:生活轨迹变化的转折点,重大的失败或意外,重要的决定;情感上冲击很大的事件,记忆深刻的事件,另外这些事件多半与他人有关系。我建议你重点关注与父母或者其他亲近的人有关的事件。罗列这 80 个事件本身可能就是个挑战,有的需要努力回忆,有的需要去询问他人。你可以先定义好一个阶段,去搜罗事件,分析,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分析事件
每一个事件下面,你都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
2. 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者影响?
3. 这个事件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事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4. 从对这个事件的回顾当中,你发现了自己有哪些想要和需要?
内容上没有太多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的个人史。只是你需要尽量细分大约 8 个阶段,每阶段大约 10 件事情,每件事情 4 个问题、回答,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足够细化。你可以每个问题随便回答下,也可以详细地写。要花多少时间,要写多少,都取决于你自己。
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因人而异,我只能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首先,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对我而言助益甚多,一边写一边思考,使我看清了很多以往忽略的或者误解的问题。第二,写完之后,整个人有一种「觉醒」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以及带来的思考,会持续影响自己很长时间。第三,可能有些问题写了之后会让自己心里不舒服,但是短时间的不舒服换来的是长期的内心的平静。第四,你对自己的理解会变得非常宽广,你甚至会看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而不再只是把什么事情都归结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
你真的了解你的伴侣吗?
聊什么能更加了解彼此?
● 怎么看待对方和其他异性的关系。
● 性。
另外一个了解彼此的话题列表:
1. 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2. 当你犹豫不决或者困惑的时候怎么办?
3. 人生中最困惑/困难的时刻是?
4. 心情特别糟糕的时候会做什么?
5. 你的性格有多少面?
6. 你最擅长做什么?
7. 你有自卑的一面吗?
8. 一个理想的伴侣可以给你带来什么?
爱无能:作者的个人经历
我想起那时候,只要一听到爸妈回家家门锁被打开的声音,或者我爸用很严肃的语气呼唤我时,心里就会紧张。生活中有无数的小细节,都成了即将有麻烦的预兆,而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写到这里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手指有些颤抖,呼吸急促,胃也因为紧张而有些难受)。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种环境里成长,时刻被无法逃避的焦虑感淹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人的心理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会不断地调整并适应环境。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开始在内心修筑一堵「高墙」,这意味着:我不去体会自己的情绪,不对引起我情绪波动的事情作出回应;不和他人探讨我的感受,不愿意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换句话说,高压之下,我的内心进入了铁桶式防守般的自我保护状态。
我突然意识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我是无辜的,我并不是因为心理有问题或者生性邪恶,才故意这样对待别人。第二,我突然停止了对自己的谴责,因为意识到我很讨厌的那一部分,那堵墙,终究也是我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虽然给我带来很多麻烦,但是这么多年我都是依靠了它,才能在那样一个家庭环境中熬过来。
TED 有一个演讲叫做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演讲者 Brene Brown 认为,人的情绪是不能有选择性地屏蔽的。当我们压抑那些不好的情绪时,我们也压抑了快乐、感动、幸福和其他积极的情绪。
人有一种本能,总想着控制或屏蔽负面情绪,但有没有想过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它们是一体的呢?
我有去尝试推倒这堵墙吗?没有。墙倒了,我将一无所有,一丝不挂地暴露在这个世界面前。我只是开始换了一种更和善的仁慈的眼光去看待这堵墙。我曾经很厌恶它,可现在我在偶尔指责它的同时,向它表达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而我对待它的方式,也就是我对待自己的方式。或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去推倒它,因为它的存在是我生活中的一道重重的烙印。现在的我,和它成了默契配合的好朋友。在我需要克服艰难和挑战的时候,会让它出来帮我挡一挡痛苦的感觉。可是在我面对自己的伴侣时,在我表达和接受爱时,在我看到、听到那些美丽动人的事物时,会平静地告诉它:「别担心,让我出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假性亲密关系的产生机理
我的理解,两个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状态是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里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关系,就是两个人对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会有焦虑或者不信任的感觉,互动过程和情绪流动都很顺畅。
但是显然每个人个性里都会多多少少有焦虑性或者回避型的特质,所以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会无可避免地需要处理焦虑、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等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在亲密关系里感到焦虑、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从依附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早期经验中体验过被抚养人抛弃或者可能抛弃的风险,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感到焦虑或者回避,本质上是我们内心对被抛弃的恐惧和伤痛感。这些情绪是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里所谓的原生情绪(primary emotions)。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我们在面对恐惧或者伤心的情绪时,又产生出了很多次生情绪(secondary emotions)。比如有些人用冷漠来掩饰悲伤,有些人用愤怒来掩盖恐惧。这些次生情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很多人带着这些次生情绪的防御机制长大成人,并且走入亲密关系。
要避免这样的状况,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两人在一起要有预防意识。双方都要有这样的认知。如果感觉有了问题及早求助专业支持。
如何面对焦虑型依恋
我会建议你按照这样三个步骤去做:理解与反思,沟通与商讨,尝试与改进。
真亲密是什么样的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未见过十分和谐的婚姻是什么样的,也没有体会过真正亲近的关系是怎样的。所以每当想起「真正亲密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或者「我最想要什么样的关系」的时候,都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由于缺少了一个蓝图、一个榜样,所以在感情里糊里糊涂,做了很多错误的选择,也因此经历了很多的挫败。
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并且分享给对方,然后询问对方的看法、感受和意图。例如有一次处理矛盾的时候,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不要说了,这些问题说再多也没用,就这个样子吧。」我的第一反应是希望进一步解释和论证,因为觉得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可是接下来我注意到自己很急于进一步证明自己,似乎也是带着情绪的。所以我立刻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给了她这样的回应:「我知道你可能有点失去耐心了,可是你刚才说的话,让我感到你好像是在疏远我,想要把我推开。我不想被你推开,所以才想要继续追着你谈这个问题。你是真的希望让我离你远一些吗?」这个反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对话角度,她得以和我分享她对于不受重视和失去我的恐惧,而我也有机会让她了解我对她的在乎和投入。
你或许知道心理学有很多流派和治疗手法,可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治愈性的因素呢?相关的研究罗列出了很多,如情绪宣泄、心理暗示和安慰剂作用、治疗流派与手法、治疗过程的规划和结构等等。可是所有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咨询师有多么权威,或者治疗手法多么先进。大量元分析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和治疗当中大约有 30%-60%的效果其实是归因于治疗关系,也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也是目前临床心理学普遍的认知。所以说出色的咨询师,并不会急于去解决或者改善来访者的问题,而是在一开始咨询,包括整个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视建设和维护与来访者的关系。
和人沟通也应该是这个思路。关系为先为重。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里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输赢、控制和权力,宁可牺牲关系。因为当我们希望对方听从我们,或者接受我们的要求时,往往习惯了用蛮力去要求。
关系重于一切,就是要你这样来看待感情:「我知道我们之间有差异,但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永远把我们之间的信任、亲密和爱放在第一位。如果产生矛盾,我不会把它视作可以借机证明自己、刷优越感、打压贬低你的机会,而是视为威胁我们关系的、需要我们一起去面对的挑战。」
除了沟通,我们还能如何了解恋人
● 移情,也就是把和父母的关系模式转移到了情侣关系中。
● 提升自我认知,找到根本原因。
● 不要纠结于当下的矛盾,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