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被盗。该画被盗后,人们纷纷到博物馆观看原来挂过这幅画的那面空墙。
两年过去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到博物馆前来观看那面空墙的人,竟然比过去12年间欣赏这幅画的观众还多一倍。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叫做留白效益,所谓“留白效应”,就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产生联想,而对该事物的印象更为深刻。通俗解释就是凡事留有余地!
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中国绘画上的一种手法,即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不要将白纸全部画满,而是留出一片空白,以供观众进行丰富的联想。简而言之,就是要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让观众对其无比向往。
年轻的时候,我们把时间安排的慢慢的,注重为人处世,在乎别人的看法,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把自己伪装起来,觉得忙就是有能力的体现,却从来不快乐!偶尔独处时,就觉得迷茫,孰不知装满水的杯子,你就不可能装下一块石头,但是装满石头的杯子,却能继续装水。每一一个好的管理者都会给自己留点自愈时间,不会活的那么累,生活才会有无限可能性。
林语堂先生说过:"看到秋天的云彩,才知道原来生命太拥挤,得空点儿。"
如果你现在去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沿线,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高原精灵”藏羚羊悠闲的在觅食;"保护区不得进入”,这样的标识牌,提醒过往行人欣赏美景也有活动边界。有人将其称之为“生态留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需要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给未来发展留下更多余地。如今的藏羚羊种群数量比盗猎活动最猖獗时期增加了4万多只,可见生态留白的理念,应该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留白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在与比较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更要学会留白。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和催促孩子,孩子越大越会觉得父母这样的教育让他窒息,逆反心理越严重,所以越是亲近的人,有的时候伤害越深,不管与谁相处,都应该做到适当“留白”,不要超限,给对方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你不会太累,别人也不会太反感。
满则溢,空则有,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对于绝对的事情下意识都会反感,谦虚,低调,做事留有余地,有的时候不说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有智慧,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时,要给自己留有转身的余地,不能与人太过接近,关系才能长久,君子之交淡如水!
正如宋代高僧无门惠开说过:"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