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时还要继续做自己吗?
去年,有个朋友找我聊天。她说,最近心态有点崩,一个人带孩子一年多了。老公常常加班到很晚,只有周末才能搭把手,一年到头,几乎都是她独自承担带孩子的担子。
身体上的累姑且不说,最关键的是,两边的父母不但从不帮忙,还要一边指手画脚,批评她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
今天婆婆说:“哎呀,我家大孙子怎么这么瘦啊,你妈是不是亏待你,没给你买奶粉喝啊。年轻人带孩子就是不靠谱。”
明天公公念:“怎么看上去一直没长个儿呀,你爸这么大的时候好像比这高多啦,是不是营养不良啊,孩子要多吃肉才能长个。”
大后天亲妈也来补刀:“这孩子怎么不太爱说话啊,是不是你老玩手机,没跟孩子说话啊,这样可不行。”
视频那头,朋友说着说着,几乎要哭出声来。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为了把孩子带好、她看了多少育儿书,花了多少心思,熬了多少夜......
辅食变着花样做,奶粉定点定量喂,手机根本没有时间摸(好几次我找她,都是等到很晚才收到回复),她几乎付出了所有,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戳心窝子。那样的痛,真的会让人崩溃。
而这样的痛,全天下的妈妈们又有多少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呢?
跟朋友一样,我也曾面临过类似的窘境,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可是耳边总是会时不时跳出几个不和谐的声音,起初,我也很委屈、很生气,总是忍不住为自己辩解。
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辩解根本无济于事,一转身你还是会成为那些人口中“不合格的妈妈”、“矫情的年轻人”等等。经历过委屈、崩溃后,我竟然慢慢开始释怀,根本不再care这些人的闲言碎语。
后来我总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可能就是不再跟谁都解释。
所以我劝朋友:“他们说什么是一回事,你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和生活都是的,你真的不必事事跟他们解释,按照自己舒服的节奏走就可以。”
说来也巧,这个观点跟最近在读的《熊镇2:我们对抗你们》中女冰球教练扎克尔的看法有点不谋而合。扎克尔是一个我行我素,做什么事都目标坚定,自动屏蔽周围杂音的一个人。她干练、果敢、几乎从不向别人解释自己,活得潇洒极了。
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小镇,人们都觉得,女人怎么可以当冰球教练。扎克尔用行动告诉他们:女人当然可以当冰球教练,不但能当,而且还能做得很好。
在这个闭塞保守的小镇,人们都觉得,同性恋是特别可耻的存在。扎克尔站出来告诉班杰:跟谁在一起是我们的自由,不必羞耻,只要把球打好就行。
很喜欢她对男主班杰说的话:
“他们认为的事情太多了,他们只顾自己的情绪。”
“我不认为你有责任告诉所有人你想跟谁在一起。我也不认为我有责任这样做。”
其实扎克尔自己也一直被人误会是同性恋,但她懒得去解释,该干嘛干嘛,倒也没人公然挑衅;反观班杰,一直被性取向所困,同性恋身份被揭穿后,被人追着骂“娘炮”,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班杰甚至想过要一死了之......但尽管如此,依旧没有人打算放过他。
故事的最后,班杰决定暂时离开冰球队,离开熊镇,去寻找自己,希望短暂的离开能够帮他想清楚,自己的生活没有必要向他人解释。希望他再度归来,可以像扎克尔一样勇敢做自己。
王尔德说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无论是如何养育孩子、喜欢异性还是同性,甚至是要结婚还是做不婚族、是决定生孩子还是做丁克......这些说白了都是我们自己的事,那么面对别人的干涉,又何必没完没了地解释呢?
流言止于智者。
我们的生活没有必要向他人解释。别人怎么说是一回事,你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热爱生活,目标坚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人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你越是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些人就越是猖狂;可当你变得强大、变得不再理会那些声音时,那些声音反而会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