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诺夫认为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就已经在一个用语言进行理解的世界中活动,通过语言而了解的范围总是要比自己观察而了解的范围大得多。语言学习是第一位的,观察是第二位的。儿童认知的途径是,语言确定不了的事物,日后将通过观察逐步加以完全解释。通过观察把由言语先认识的事进一步加以明确化,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这一过程,从语言影响明确的认识,这是意义深远的教学论的任务。
首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塑造作用。作为家长、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对于生活中我们周围的学生,我们要明白,孩子的语言是教育的起点,我们如何突破语言的障碍,用它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它成为我们之间最值得依赖的桥梁。
例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课堂上,我们发现有同学懒洋洋地趴在桌上,没有精神的样子。
“XXX,腰板挺起来,注意坐姿!”
“XXX,坐端正!”
……
我们自认为只是语重心长的提醒和帮助,学生却有可能不认同:干嘛要叫我名字,害得我下课又要被同学们嘲笑了。
其实这样逐一点名提醒,浪费了我们大量的课堂时间,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下课再拖课,学生更是不满,长期下来,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很好处理,一句善意的玩笑:“唉,幼儿园的宝宝们,是不是需要我提醒坐姿了?来,一二三,要坐端!”不针对某个人,瞬间调整全班坐姿,让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挺起身板。这样的课堂管理,既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节省了时间管理成本,避免拖课情况的发生。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必然越来越和谐。
其次不固执己见,勇于接纳学生已有的认识。
培养对话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坦诚说话的勇气以及准备倾听他人意见并承认双方原则上平等的勇气。所以,我们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要以身作则,放弃一切专制的要求,创造一种平等、真诚对话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