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句话是消极悲观的态度。其核心内容是认为明明懂了很多道理、真理、规律却感觉自己过得不好,过得不顺,没有得到该有的物质享受。历史君认为不是这样的,在这里重新阐释一下这句话的基本含义以及讨论下怎么辩证地看待分析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问题。
1
一、这句话来自哪里?
可以发现这句话出自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充满韩寒式的哲理与人生观,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透露出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无奈。
二、这句话为什么会流行?
既然是引起了共鸣,说明很多人身同感受,很赞同这句观点。但为什么会流行?这与社会背景有关系。当下的社会流行丧文化、躺平等等负面文化精神,透过这句话,流露出阶级固化、读书无用论、努力不如选择、改命不如听命等悲观情绪。
三、这句话真的对吗?
对,也不对。
在部分领域,在某些情形,这句话是对的,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这句话并不是普适性的道理,不适用大范围的群体。这句话本身并不是哲理,更多的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群的不满、焦虑、急躁、悲观的情绪。
2
懂道理是真懂或假懂?
我们都知道一种现象,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尤其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课,一听就懂,一到做题就懵逼。这种情况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懂和似懂非懂是有区别的。
真正的懂,是把这个道理、规律前因后果内在逻辑都十分清晰,也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学以致用,如数学公式,你能熟练运用于各种题型那就是真懂,如人生哲理,你能很好地在生活中用哲理指导自己的修养和生活,那就是真懂。
似懂非懂,是只在表面理解字面的意思,走马观花,碎片化阅读等,这种懂,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灵魂的洗礼,只是觉得貌似很有道理,然而一到实际生活,我还是原来那个我,没有改变,没有运用,一切还在原点。
3
道理是有分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大部分道理是有适用领域和范围的,不是普适性的。这就决定了在某个领域某个道理有用,出了这个领域这个道理就没用。
我们懂的很多道理,有些是自我修身,完善自我品德的道理。这种道理你知道的很多,作用是来修身,来引导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更好地去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上的改变。而懂了很多道理过不好这一生依然是没有去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本身就背道而驰了。
也有一些道理是可以学以致用的,这些道理可能是技能性的,也可能是社会交往性的,这些可以短期改变生活走向,但大部分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依然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4
生活的好不好,有一个标准么?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地鸡毛,好不好的标准,有标准么?在历史君看来,人本身就是社会性生物,需要认同感和比较感。
你穷,然而如果大家都穷,你不会感觉自己过得不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你富,然而大家比你更富,那你根本不会感觉自己过得好,因为有比较嘛,人家比你过得更好,你如何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既然好不好都没有一个标准,完全是来自人的主观体验,那么就说明,生活的好与坏,标准来自人心的满足感是否强烈。
5
如何过好这一生?
这个问题很宏观,很难让大家都接受一个普遍性的观点。因此历史君的观点只做探讨和参考。
一是在物质上降低自身的要求和标准,在自我修养和提升上提高要求和标准。历史君认为物质是附加之物,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如果追求的根本是物质,那么物质满足之后精神是会极大的空虚的。所以在精神方面要不断提升,是要坚持不懈地提升,而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生理生存需求就可以。
二是道理依然要学、要懂,总结起来四个字:学思践悟。道理不会从天而降,靠的是学习,思考,实践和领悟。这四个字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不能独立。没有单独的学习而不思考,同理于实践和领悟。
三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厚度。要过好这一生,并不是看你享受了多少,而是看你做了多少,付出了多少,赢得了多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