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快到了,我不再追着他要礼物了。
以前,怕他忘了2月14,忘了520,忘了七夕,忘了圣诞节,忘了我们的相识纪念日、相恋纪念日、结婚纪念日,我都早早地追在他身后问他“想好买什么礼物了吗?”“礼物准备好了吗?”
其实想要的也不是礼物,而是他在为我挑选礼物时,满脑子都是我的时刻。
我想要的礼物,不能是鲜花、巧克力。我实在很难在这样标配的礼物中体会到他对我的念想。但当我跟他郑重地提起“千万不要送我鲜花巧克力”后,我就真的没有收到鲜花巧克力了,并且,也没有别的礼物。

这个直男,听到我拒绝鲜花巧克力时居然如获大赦,以为躲过了被商家炒作出来的狂欢。
于是,在我们确立关系一个多月后的平安夜,我们俩第一次吵架。因为他没有给我准备礼物,甚至连一个苹果都没有。

那一次之后,我开始跟他探讨仪式感的问题。
我跟他说起《小王子》里的片段:
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等爱的狐狸。
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4点钟来,那么从三点开始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在狐狸眼中,为了特定时刻的准备,便是仪式感。

仪式感,使平淡的生活偶尔隆重,使琐碎的时光偶尔精致。这一个个特别的日子,提醒着我们最初的美好。
在我搬事实讲道理查论据的思想工作后,他开始配合我过节。
最疯狂的时候是婚后二人世界的那一年。我们除了各种情人节外,每个月还过相恋纪念日。比如相恋十三个月,十四个月,十五个月……我们乐此不疲,每个月的这天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刚搬入新家不久,百业待兴。我们约定每个月轮流给对方送礼物,这样家里的许多物件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送他数码收纳包、《金庸全集》,他送我钢笔、储蓄罐,在结婚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将两个单人枕头换成了双人枕。每每提到它们的来历,都仿佛回到了热恋时,心生甜蜜。
今年的母亲节,我已是个临盆的准妈妈。他看着孕晚期睡不安稳的我,便贴心地送了个硅胶手环,据说可以改善睡眠,提升体力。

但……我总感觉这即使有作用也有80%归功于心理暗示吧……何况它还看不到任何量化指标……何况它居然要400多元!
作为一名秉承“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原则的家庭财政主管,看到400多元的夫妻共同财产就换回了这么个功效全靠想象力的手环,当即勒令他赶紧退货。
于是,两周年结婚纪念日前,为了避免他绞尽脑汁地挑选礼物后又不幸踩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让他写封信给我就好。
如果说,收礼物不过是想从他送的礼物里看到他对我的心意,那一封信便是最好的证明。
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越是有仪式感的东西,越需要人慢下来,用心去感受。
从“亲爱的老婆”开头,以“爱你的老公”收尾,我们共同的时光在他的心底里沉淀,在我的泪目中绽放,一封信便足以保留我们对生活的虔诚,对爱情的信仰。
往后每年一封,多年后翻出这年复一年的回顾与憧憬,时光便留存在了这一页页信纸上。
而今又临近七夕,我不再追着他要礼物了。这一次,我找到了婚礼司仪了解新人时的十道题,一人一份,谈谈各自对婚姻,对幸福,对理想生活的理解。
他收到我的十道题后,说:“没想到你是这么文艺的人。”
“我只是想省点钱给女儿买买买,我的良苦用心你可懂?”
后半句我没说,“白纸黑字上,我们用心写下的点点滴滴,岁月懂。”
七夕快到了,我该去追着他要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