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报名了海南医学院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对于这个培训,我满心期待,甚至把这看作了一个享受的过程——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地充实和不断地生长扩展的感觉,会让内心感受到无比的愉悦。——在我看来,这真的是避免自己的精神世界荒芜贫瘠的好方法。
周圆月老师主讲《心理动力学视角看ASD》我感觉收获挺大的。周老师不愧是博士,她的讲座总能给我一种高远而精深的感觉。她先是用一张“精神分析历史发展树”帮我们理清了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的发展和特点;然后用一张图给我们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效果很好,以前我不太明白的自体、客体、自体表征等概念好像在那一瞬间能明白了。最让我佩服的是,周老师按时间顺序找了好几篇论文,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心理大咖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理解。这真的是“旁征博引”啊!
邹琴老师主讲《主体的诞生》《生成性象征阉割》这两个讲座都非常棒,很多都是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çoise Dolto)的理论。这位大师对婴幼儿及儿童的观察非常地细致,对孩子每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做了细腻优美的陈述,以至于我都想抄下来、背下来!
摘录:多尔多对儿童的认识
孩子还没有掌握话语,于是就通过他的身体朝周围的人发出痛苦的信号。不仅仅是身体的、物理的或者是生理的,孩子的无意识开始在我们始料未及的地方等着被解读。
儿童是一个语言的存在, 他感觉,他理解,他也聆听。他需要人们跟他说话,尤其是我们跟他说“真话”。
在一种具有真正感情交流的关系中,孩子不再被当作一个物体,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喂养的有机体,而是一种话语的关系。
把缺失、怀疑、痛苦,连同被感受和分享的快乐、愉悦都转化成话语的关系。正是这些话语激活 了主体,给他动力,建构了他,让他与自己也与别人达成关系。 正是这些话语,铭刻在生命之中。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在多尔多大师的眼中,孩子不是一个物体,不是被喂养的有机体,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虽小,却有着丰富的感觉;他会聆听他人的话语,在他人的话语中感受自己;他还需要交流,需要情感的链接与表达,并且在一天天的话语中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实现心灵的成长。
尊重儿童,观察儿童,尝试去感受儿童、理解儿童,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