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春风拂绿,万象更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年身体力行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以躬身实践为神州大地再添新绿,向全社会传递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这一场跨越十七载的“春日之约”,不仅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美丽中国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时代长卷。
领袖垂范,树起生态文明“风向标”。从陕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河北正定到浙江安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生态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入国家战略,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植树现场,总书记与干部群众、少先队员一同挥锹铲土的身影,正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理念的鲜活注解。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更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色接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截至2023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22.96%,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从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奇迹”到库布其沙漠的“绿进沙退”,从“蚂蚁森林”的指尖公益到全民义务植树的火热实践,亿万人民的点滴行动正汇聚成生态文明的江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植树身影,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绿色接力 -一既是对中华民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这场接力,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向“绿”而行,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的植树实践,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福建三明实现“绿富美”协同推进,新能源产业领跑全球..这些实践表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的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将“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且看山河展新颜。从植树的锹痕中,我们看到了“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战略定力;从渐次舒展的绿色画卷中,我们感受到民族永续发展的脉动。当春风再度唤醒沉睡的种子,当亿万双手共同托起绿色的希望,美丽中国的长卷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因为这片大地上的人们深知:今天种下的不只是绿意,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