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显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吗?
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老师。
有人教我们如何正确的做题,有人教我们如何好好做人,有人教我们如何完美的做事,有人教我们如何用心做情,有人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爱。
1、
教我们正确做题的人大多存在于20多年来所待的校园里。
风景秀丽的校园,青春活泼的学生,课堂上,老师开始传授给我们一些文化知识,当然,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的教科书的内容,乍一看,生动有趣。
老师教育我们上课要专心听讲,要积极发言,认真做笔记,特别是规定不准分神看窗外的风景,不准搞小动作,不准与同学交头接耳。
记得有一次,不小心发个呆,就看了那么一眼窗外,脑袋毫无征兆地接受了一支粉笔头的攻击。
眼神下意识的拉回到讲台,迎接我的是老师两眼发出的愤怒与无奈。
窗外,有着我们对外面的向往,以及粉笔勾勒不出来的生机盎然。
那时候的科技哪里有现在这么发达,而今,小孩子人手一个手机,估计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若能用手机偷偷聊天,就绝不会交头接耳。
老师们应该不会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告诉00后的你们,偷偷传纸条比上课玩手机有乐趣得多了,但这种行为在我们当时是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然而,为什么学生时代的我们对传纸条乐此不疲?
因为刺激、有趣、有存在感。
人天生就有冒险情谊与试验精神,只不过老师们很有套路的把我们这些躁动不安的因素给摁住了,继而把大部分应试高手批量打造成了无趣的“高材生”。
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我们应试的知识,我们要做的主要是:将这些在未来很多年都不太有用的知识,悠哉游哉的填进那些非黑即白的题目里。
“读书做题考试,夺高分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彻底灌输到多数人的脑里。
于是,像我这种不会做题考试的人,埋头备考了很多年,错过了青春的放纵,又不敢怎么睹窗外的风景,最后沦落到考试也惨不忍睹。
踏出校园,就不用做题了,对吗?
呸,谁告诉你的?
填鸭式考核应试依然会扑面而来,小到某些专业职称考试,大到公务员行测,无一不是需要走校园考试的老路。
如果您正在经历这些考试,别忘了,这个时候您最需要感谢的,当然是我们学生时代敬爱的老师。
别忘了,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好好做题。
2、
教我们好好做人的人大多是长辈或所处环境。
我很庆幸爸妈很通情达理,从小除了被父母教育要好好念书,好好考试以外,他们还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做人的正向价值观理念给我。
父母不忘苦口婆心教我一些基本的待人接物和素质礼仪,对此,我万分感激。
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吧唧嚼出动静;要学会主动泡茶以礼待客;说话言辞口气不要激烈;遇事要镇定冷静;心胸要宽广等等这些做人的路数。
人在慢慢长大,时代越来越新,前辈们有些旧观念却越来越难放在新生活中。
有时候,长辈教给我们的那一套,有些好像不太管用了。
朋友刘跟我吐槽,说他爸妈观念太陈旧,教导他要经常与一些重要的长辈朋友联络往来,要时不时向良友登门拜访、小聚怡情。
他觉得这在一线城市很难实现啊,原因是年轻人忙,长辈更忙,所以难。但家里人并不理他这套解释。
小城市里的长夜漫漫,两家人隔得近,我经常去你家喝喝茶,你总是来我家打打牌,确实能升华感情,不亦乐乎。
而大城市不同,相隔甚远,双方都得等到有什么事或出于感情联络,偶尔偶尔,才会相约某个地方聊天小聚,时常串门这事难有,关键是你我时间宝贵,所以聚少也是正常。
朋友刘向我抱怨家里爹娘怎么就不理解啊。
我除了跟他说“父母也是为了你好,教你一些做人大道理”,还能说啥?
你也不能把“心有对方,天涯咫尺”这种文艺的道理搬出来给他们看,他们只关注你听不听我的话,而我们心中却觉得尊重长辈并不等于服从长辈。
哪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道理!
记住咯,父母那么爱你,说什么都对。然后要在心里感激他们的建议和对你的好。至于执不执行他们的要求,你自己看着办。
毕竟环境不同。
这是我爸妈教给我的做人道理:对于他人的指点建议,可以不相为谋,可以和而不同,但一定要把他们当老师待之,心存感激。
3、
教我们完美做事的人大多是朋友或书籍。
人在成长,渐渐思考能力开始慢慢成长,又接触到许多书籍。
书里教我们如何处事才比较理想,尽管自己思考能力上升,辨识意识却还不明晰,只好接受书里的洗脑,模仿书里所述的处事原则,开始尝试做事。
书里教我们,如何与别人更好的沟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任务事项,如何更好的做到独立思考,我就试着去践行,效果不错的方法,就留下来成为自己的准则,慢慢培养成习惯。
书里的知识是死的,时间是活的,陈旧的书本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万能的招数,我们要配合时代的进步去吸收更新的处事套路。
这个时候,朋友的作用就开始登场了。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接触不同的人,有的人和你一起走得很远,有的人在你的生命中亮个相,给你上一课就走了。
人以群分,你是什么人,周围就有什么样的朋友,有些处事意识思维也会受影响。
人与书不同,人是活的,他能告诉你书里没讲的很多东西让你受用。
比如:
在网上,他会告诉你收了人家微信红包要答应人家做事、要谢谢对方,不要收别人的专属红包,书里有讲这些吗?
在职场,他会告诉你中国社会里很多事情都是在饭桌上搞定的,甚至是饭局后的下半场,这是不可否认的现状,书里有讲这些吗?
在生活中,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一场戏,生活就是一团乱麻,哪有那么多规矩和标准处事原则给你依样画葫芦,很多方法都不灵,书里有讲这些吗?
朋友的肺腑之言,书里的真知灼见,两者相结合,他们就在切切实实的教导我们如何做事。
那么,请感谢他们。
4、
教我们用心做情的人大多是身边要好的亲朋好友或另一半。
从小到大,亲人们待我很好,至善的亲情一直在我身边围绕。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身边亲情淡薄,在此分享一句话:“血缘关系在,即使不亲近,也割不断。”
当然,有些无视血缘关系的,就不好说了。
见仁见智。
有时候你甚至会感觉友情比亲情更靠谱。
自己的朋友不少,彼此皆用心相待,与闺蜜和基友的相处教会我如何善待友情。
真朋友也好,假朋友也好,为什么你觉得相处会累?
因为你们走得太近。
感情这东西,要让彼此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
至于爱情,或浪漫温馨,或波折动荡,种种经历或来自众朋友的经验与恋爱的指引。
爱一个人是最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且不同,有大众化的平庸,也有极端的非凡。无论如何,时间是衡量两人相爱的见证,做什么事都有天地在看着,爱一个人不要有愧,不要假意。
亲情友情爱情,经营皆不易。
会做情的人很多,但教人做情的人不多,有人教我做情,我倍感珍惜。
5、
教我们更好做爱的人大多是在硬盘里。
这里说的做爱,就是你想的那些做爱。
是的,这是一个羞于启齿的话题。
小时候看到牵手接吻被告知要捂住双眼,那是少儿不宜。
电视里放映一些男女搂搂抱抱的画面,你红着脸躲避,大人们马上红着脸转换频道。
有些人到高中都不知道为何父母要睡在一起,相信不少人自己的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
“你是从垃圾堆边捡来的。”父母告诉你之后,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有些人在未婚之前,出去吃个饭散个步,长辈还呵斥他不能单独和异性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通过网络,在电脑的硬盘里,认识了某方面的启蒙老师,他们与她们用行动非常形象的告诉我们生命起源背后的故事。
后来还遇到了许多不同段位的老师,她们通过在屏幕上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含辛茹苦的教导我们如何美化本能的使用方式。
为什么要感谢硬盘里的这些老师?
谈性色变的年代,做爱对于很多成年人依旧属于不宜,很多人也只将做爱用在传宗接代上,不知其美好,还有更可怜的,比如有成年人认为男女只要睡在一起,什么事都不用做就能生孩子。
为什么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女孩子痛苦不堪,为什么有那么多小鲜肉走上了强奸的穷途,为什么有那么多原本恩爱的夫妻因不能好好翻云覆雨而被迫分离?
因为大多数学校的老师只是形式主义的告诉我们生理卫生知识,家里的长辈不会大大方方的传授我们性安全知识,甚至于夫妻双方可能不敢真诚面对人类本能。
只有周围的老司机,和你一起在零点夜话的小伙伴,以及硬盘里的虚拟影像,才会告诉你一些生命的真谛。
只有明白了事情是怎么回事,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
他们,她们,它们,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只要是帮助我们、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受益,皆为老师。
你说我们要不要感谢这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