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打开公众号私信,发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位河海在读的小师弟联系我说要对我进行一个采访,他与同学自发组建了专题采访小组,正筹备《树犹如此》主题采访报道。希望通过记录校友与母校的联结,打捞河海过往岁月里的珍贵记忆,让更多人感受母校的历史温度与精神传承。
我回了他的信息,非常荣幸能够接受他的采访。我们约好了时间,晚上八点。
采访如期而至,非常守时。他一共问了我大约十个问题。问题如下:
1.看了您写的公众号,感触很深刻,想问问您作为第一批到江宁校区就读的学生,是否有一些想法?就像常州的金坛一样,觉得很荒芜吗。
2.的确通过您的文字描述觉得很美好的大学生活,有一起和朋友去爬山,还看到了您写的“似进入了桃源林”,还有一起烧烤,学校集体组织到珍珠泉、老山长城等等,曾经的大学生活十分丰富啊,与现在的大学有一些截然相反。您觉得淡化了学生这种探索的勇气,通过学校的相对规范的管理,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不知道当年学校在人文关怀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4.后来您搬到了西康路校区对吗,您觉得西康路校区环境怎么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回忆吗。
5.西康路老校区的确是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地方,毕竟是河海的五大院[呲牙]。西康路承载着河海大学尤其是华水时期的文化,您认为河海今年修葺后的工程馆和您印象中还相同吗,门口的樱花树您还有印象吗
6.河海是我们每个学子的家园,不管是在读还是毕业后,仍是支撑我们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我觉得可以称为“河海精神”,您能谈谈从本科到研究生,您在河海度过的日子里,您认为的河海精神是什么样的。
7.你认为从我们学生来看,“爱国爱水爱校”中的爱校能具体做些什么努力呢。
8.通过您的那些文字,我像是和您一同度过了您的大一大二时期,也看到了您在毕业后的沉浮。对于“离开河海,便是江湖”我印象很深。我感到您对这8个字有更深刻的解读。所以想请您谈谈具体细节,以及河海大学在您的生命中给您带来了什么。
9.你谈到的都是十分深刻的道理,后辈受益匪浅。您在2001年进入河海大学,作为女性您选择了工科。在当今社会,女性更多被刻画为“文科”“文员”“老师”等等职业。看到您文章中写到您投了黄河水利委员会下设单位,却被质疑“厚厚的奖书造假”,人家单位倾向于“想要男生”,并且是一个施工的单位,最后失败。目前的社会来说,您认为女生能够在工科的环境中立足发展吗,想对学工科的女孩们说些什么。
10.今日您写的一篇打油诗,对于河海门口的雪松被砍伐的事件,不知道您了解多少,但是作为曾经的校友,还是想要问问您对门口两棵雪松的印象。
这些问题我都给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告知了他一些细节。作为河海校友的你,不知道对以上问题会有什么不同的答案呢。
最关键的是,小校友是24级在校大学生,能够自发的去思考,去组织,去实践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不正提现了我们河海精神勇于探索吗?真的非常了不起!
后续小师弟会把采访写成文章,非常期待他的大作,河海有这样的后来之人,怎么能不澎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