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学习感悟:
1、收一些视频号的启发,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差异甚大,很多人争论作者的本意,按照钱文忠和一些学者的概念,作者是不是一个人还是问题。至于有很多“字”在历史的不同时段被替代,现在要追寻原貌,应该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豁达一点认为,其实也无所谓,不同的版本融入了不同时代学人的理解,能自圆其说,也是可以借鉴的学问,毕竟,非此即彼的断论要适合一切问题,也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这里面的“故曰:”还是“古之”差异很大,但也无伤大雅。“恒知稽式”还是“常知楷式”似乎也无所谓?
2、“明民”还是“愚之”,现在看来,也很浅显,开启民智,早为现在开化国家民主政府广泛认同,所谓“以不德治邦,邦之德也”。只能说想想而已,意味深长而已。即使所谓的“明”在这里不是指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而是指心机智巧所谓功利心,也不见得就一定比淳朴的“愚民”好,更不要说混沌无知的“愚民”。至于这里的“明”和“愚”本来的诉求是什么,可以让专家去争论。我发一点凡人的想法,我们的研究者,有时候难免从虔诚学习到推崇滑倒迷信造神古人的程度,科学上无话可说,技术进步放在哪里,但是哲学和人文,一说到某某见解,什么观点,那就说,老祖宗早就有一切高明的论断在那里。这种盲目的心理和下意识地维护古人的行径有点变态。还是辩证唯物吧,还是扬弃吧。
3、我一时乱七八糟的想,刘备字玄德,玄德是这里来的吧?李自成进了西安,“大顺”就是这样来的吧?恒知“非以明之,将以愚之”的玄德,终究也局促于一隅,毁于自己的自负之战;而“大顺”来自李自成的可能性不大,来自牛金星这样有学问的文人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倒是将民愚之了,但自己大杀大掠,又如何真的大顺呢?说起来也都是时代精英,但又如何。我们老百姓,如果自己选择,恐怕还是选择“明之”比较好。然后淳朴一点也可以,但最好,不要被“愚之”。
4、读到这一段,感觉,以前的书啊,总觉得还是写给统治者的。献宝,至于态度,当然有诚惶诚恐的,也有姜太公那样的,这是技术活,没有品性上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