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的画作常展现出类似孩童般的纯真与童趣,但这种理解也不够准确。 米罗所用的简笔画方法,实际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象征主义手法。他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可说是对现代主义艺术过往的一次总结。
用许绰云先生那句:“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
来形容这本《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无疑是妥帖的。
解读历史绝对是一件繁复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你几乎没有试错的空间,
所以解读人时刻都要接受精神上对准确度考究的鞭挞。
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艺术的解读或者成为阐述则更为抽象和主观私人化,
所以,作者严伯钧用了历史的透镜,借助“二元对立法”的方式厘清艺术作品的历史流派及成画线索,
从而夯实了艺术产生的逻辑性和目的性,让这本书的历史通识意义甚至高出了艺术层次诠释,实数锦上添花。
所以这是一本西方艺术的500年全览,也是一本西方文明的500年碎片化注疏。
所有艺术创作都和信仰有关
艺术从来无关中立,只和信仰有关,而信仰被生活所浸染。
就像作者提及的那场,
发生在16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世纪对决”故事。
故事中,同为战争主题,
身为小镇私生子的达.芬奇画出的《安吉里之战》,
遵循精妙计算的古典主义,用混乱拥挤的理性视觉,表达士兵战场上的厮杀,
而出生在上层阶级的米开朗基罗,画出的《卡西纳之战》却用突发场景的定格,
用力量感侧面展示战况的紧张。
在作者看来,达.芬奇的画风追求宏观微观下,极致平衡的结构美喝韵律感;
而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并不具有生动的有机感,但这也不 能阻碍他是那么伟大的一个雕塑家。
用名作对立产生审美的对决,进而促成视觉体验的非一统式主观培养,
更容易让读者实现自我放逐的观画感,得到更多艺术理解和表达背后的东西。
就像文中作者说到的这样一段看法:
“在笔者看来,进一步挖掘了超现实主义的可能性的,反而是虚长达利十岁,
同样来自西班牙的米罗(Joan Miro)。”
欣赏艺术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表达艺术地位权重的权利,照本宣科就是大忌,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书中最让我欣喜的一段,是作者关于画作《雅典学院》的解读。
作者很详实的揭示了人物形象的起源和未知关系,以及其作品背后的文化共鸣点。
画面中间的白发、长须、右手指天的老者是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人物用的是达·芬奇的形象,可见拉斐尔对 达·芬奇的崇敬;柏拉图身边站着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人物形象用的是布拉 曼特(Bramante)。
尤其是那段关于画作质量及地位的主观点评:
《雅典学院》所展现出来的技巧之精湛,完全不输达·芬奇的《最后的晚 餐》。这幅画里的人数要比《最后的晚餐》里的更多,同样也是保持透视正确 的情况下还让每个人的形象和动作安排合理。
很好地自我表达,“最好”和“伟大”只是人与艺术产生精神共鸣时的附属物,仅此而已。
保持独立自由的艺术审美,才能真正的理解艺术。
这就是《对立之美》带给我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