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这天,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沸腾时刻。
哪怕毕业十几年,各自有了新轨迹,很多人依然对高考耿耿于怀——
要是当年的我能更努力,现在的我也许就更好。
实话说,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有这样的情绪。
我遗憾的,不仅是不太理想的高考成绩,还有不太完美的青春,觉得为啥自己啥啥都没人家好。
不过,在毕业一些年后,我就逐渐释怀了。
因为,社会大学教会我的,远比世俗大学教会我的,多。
我们今天不说什么学术环境师资力量这些文艺的话了,
本质上,很多人渴望“好大学”,和买包买车买房差不多,就是求一个品牌。
2.
先问一句:品牌是什么?
为什么人人都追求品牌?
其实,品牌就是基于大众共识的一种对产品的溢价销售。
谁占领了大众心智,谁就成为品牌。
打个比方。
有一部分有钱人,为了买到爱马仕这个级别的奢侈品,愿意承担1:2的配货。也就是为了买到8完块的包,还得再买七八万的衣服鞋子等配件,花个15万左右,那个店才把包卖给你。
难道消费者不知道,其他品牌质量和爱马仕一样好吗?
(哦,或者是比爱马仕更好。
消费者知道。
难道他不知道, 奢侈品的溢价多半是智商税吗?
消费者也知道。
那为啥大家还买?
这只是因为,富裕点的老百姓觉得,花8万买爱马仕,立即就可以彰显自己名贵的身价。
而这种品牌效力,才让他觉得花多少钱都值得。
所以,即便还要再花7万去买一些用不上的配件,他也依然觉得值得。
其实,有钱人千方百计购买爱马仕铂金包,和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考清北名校,逻辑是类似的。
大家不知道名校老师一堆只把精力放在评职称吗?
大家不知道名校老师另一堆只把精力放在校外开公司吗?
大家不知道名校老师收比普通学校更压榨学生劳动力吗?
大家也知道。
那大家为啥还追求名校?
为了“学习氛围”?
可算了吧,爱学习的人,走到哪儿,自己都是学习氛围本身。
我们追求学校,无非也就是追求一个和我们终身绑定的品牌。
而我们的实质目的,是希望名校能够更好地衬托自己。
说实话,人都需要被衬托——
只是,寻找活人来衬托自己很难,寻找品牌来衬托自己就相对容易。
于是,我们才锚定了学校这个人生初品牌。
3.
其实,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
大学生活不重要,无非就是住个拥挤的宿舍、吃个廉价的食堂、听两节不痛不痒的课;
大学老师也不重要,无非就是听他们念两遍PPT、照本宣科一些自学更有效率的理论;
甚至大学同学都不重要,无非就是让一群天南海北、不同阶层的人相聚,拥有短暂的4年交集。
很多人所遗憾的,
不是他失去了考进理想学府的机会,
而是他失去了获得终身炫耀资本的机会。
这些年,我见了很多人,发现人在毕业以后,大致会分成两种状态:
那些始终把大学挂在嘴上的人,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品质:上学时爆发力高、后期续航力却不足。
因为他们18岁前轻松超越旁人许多,导致后来的人生难以再有更大突破;
于是,为了防止“比不上当年的自己”,他们干脆就选择了偷懒、放纵、不学习。
然后,把混不好的原因,全都甩锅给社会啊。
而每一个提起大学不再遗憾的人,他们往往也有一个共同品质: 终身努力、终身学习。
因为他始终觉得学校配不上他;
或者,根本不在意学校配不配得上自己。
4.
想明白这些,我们就会发现:
考进好学校,和拥有名包/豪车,本质上是一样的心理。
除了极少数本科就考进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的学生,几乎所有人第一次都没考到自己最喜欢的大学。
然而,当初的不够完美,才是后来更好人生的开始。
既然学校也不过是人生品牌的一部分,那么,大家就完全可以在后来的人生里,随时替换更新它。
只要一个人变得足够有钱、足够有资源,那么哪怕到了60岁,哈佛牛津都可以上。
事实上,再好的名校,都不能绑定人后来的成功。
所以,在漫长的一生里,大学算啥?
只能算是大家遇到的第一个品牌。
“一步到位”当然好咯,谁不希望人生第一辆车就买劳斯莱斯啊?
但万一没买中,就过几年再换呗。
事实上,
对高考没遗憾的,
往往在社会上混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