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对生命尽头的夜不能寐,到三十岁生日这天的坦然一笑。这篇文,是我与这个终极命题的和解书。
一、童年那道无解题
记不清具体几岁,也许是小学课堂上学到“人固有一死”时,“终点”的困惑便像一颗种子,悄悄埋进了心里。
电视剧里轮回转世的桥段,在我眼中更像是一种虚构的慰藉。真实的世界,哪有什么确凿的下辈子?后来又从课外书里瞥见“宇宙边界”、“资源枯竭”的字眼,恐慌更是蔓延开来:宇宙浩瀚无涯,人的生命却不过三万多天,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即便人类再努力,遥远的未来,资源总会有耗尽的一天。
那时,我总在夜里胡思乱想:生命的终点,究竟是几十年后的个体消亡,还是亿万年后的一切归零?
这种念头让年幼的我忍不住发抖。唯一能倾诉的人,是比我大几岁的姐姐。她当时说了什么,几十年的光阴冲刷下,记忆早已模糊。只记得,那份能吞噬一切的恐惧,并未因此消散。
后来,学业日渐繁重,这个沉甸甸的问题,被暂时锁进了心底的角落。
二、三十岁的重启与顿悟
直到今年,写作成了我梳理日常的方式。我喜欢在文字里打捞那些沉在心底的碎片。某个平常的下午,当我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时,那个被遗忘多年的问题,竟毫无征兆地再次浮现。
但奇妙的是,这一次,我的心平静如水。 ——并非因为我找到了确切的答案,而是我终于领悟:有些问题,生来就不需要答案。
世界本就复杂,万物皆有裂痕。执着于追问“终点在哪里”,不如踏实问自己“今天要怎么活”。三万天不是冰冷的倒计时,而是三万次见证日出日落的机会,是三万次选择如何度过的权利。
三、与恐惧和解的方式
我依然不知道人类文明的尽头是什么,也不确定资源枯竭后世界将走向何方。但现在的我,学会了两种面对的方式:
· 在具体中安放自己 写作、阅读、陪伴家人、甚至专心做一顿饭……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像一个个坚实的锚点,将我牢牢固定在当下的真实里。我明白了,恐惧总向往宏大,而安心却藏于具体。
· 在传承中找到延续 即便个体生命有限,但思想、文字、善意和创造的价值,会通过他人悄然延续。就像姐姐当年未必给了我标准答案,但她的倾听与陪伴,本身已成了一种支撑我的力量,在时光中完成了它的传递。
四、写在最后
或许,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遥远的“终点”,而在于每一个“此刻”的质地:
· 是选择鸿毛还是泰山的自由
· 是爱与被爱的深刻体验
· 是问心无愧的内心坦然
三十岁,我终于学会与未知共存—— 不是因为找到了答案,而是终于敢在无边的宇宙中,活成自己的坐标。
---
问/吴攸 (愿你我皆无忧,问心无愧)
互动话题: 你是否也曾被“终点”问题困扰?后来是如何与它和解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生命思考 #三十而立 #个人成长 #与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