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年前听樊登读书会,他在节目中说讲这本书是一项挑战:因为他自己不吸烟。我也不吸烟,我听了之后却觉得如果我吸烟,读完这本书也会顺利的戒掉。
我毫不犹豫的到网上买了一本回来,给我老爸读。想让他老人家在年前就把烟戒掉,用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和无烟的爷爷形象迎接我们家依依的到来。可惜书买回来好久,老爸只看了二十多页就放下了,书签夹在缝中时间太长,以致于不用书签就能知道已经读到哪一页。
问老爸为什么不看看这本书,答曰眼镜花了,不能长时间看书。我知道这是借口,他看微信可不眼花。我就说您好歹也看看,点根烟边抽边看也无妨。答曰不看,看了会恶心。我知道他是把这个跟其他的戒烟广告当成了一回事,但书中确实没有什么为了证明“吸烟有害健康”而摆出的吸黑的肺、焦黄的牙——那个看了确实很恶心。好说歹说良久,他还是不看,我也没办法,毕竟读书这件事,是强迫不来的,尤其是对亲爹——当年他对我的苦口婆心不也没成功吗?
我原以为戒烟行动就这么的夭折了,没想到依依来到我家之后,她爷爷却主动的戒掉了烟——他也知道不能让小姑娘接触到那呛人的味道。
这叫什么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书虽然没读完,但烟却是戒了,也算是殊途同归,对得起我那买书的几十块钱了。
这件事也引起了我对自己的反思,为什么读书会上听了这本书之后,我不吸烟却有了戒烟的冲动。而我买回来书送到老爸面前,他却无动于衷的拒绝。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口才不好
口才这个问题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从小就讷于言又讷于行。后来慢慢发展的稍微“敏于行”,但“言”的问题却总是解决不好。说不好就避免说,所以这项能力越来越退化,高中有一段时间甚至最怕当众说话,即便是与人一对一的讲话,也经常会被人家以“再说一遍,听不清你说的啥”回应。
上了大学,觉得要解决一下口齿不清的问题,于是开始学绕口令,就是“打南边来了个喇嘛”那一段,练得还算纯熟,后来还跟上铺的脸脸一块去参加了大学相声小品比赛,演绎牛群冯巩的经典节目《小偷公司》,结果不出意外的第一轮就遭淘汰。然后就放下了关于口才的练习。
直到现在,发音还算清晰,但说话经常不在点子上,总是来来回回的车轱辘话,让人听的烦,更别提说动别人了。今天在家看到那翻了一半的《这本书能让你戒烟》,又找来那期读书会的音频听了一遍,发现我的差距真的很大,需要刻意练习了。
二、我把困难想的简单了
对于吸烟者来讲,不抽烟真的会觉得很痛苦,尤其是在看到别人吞云吐雾的时候。每当我跟老爸说戒烟很简单时,他就会反驳:你不抽你怎么知道。我真的不能感同身受那种痛苦,只能在这时候选择沉默。
吸烟是会给身体带来一点东西的,除了尼古丁毁掉的健康。正如书里所说的,可以让大脑兴奋,分泌“多巴胺”,那是能让人快乐的东西。如果从短期来看,我让老爸戒烟,是不是就剥夺了她那一刻的短暂快乐?尽管从长远来看那是非常健康的有好处的选择。
就像对一个背着一壶水走在沙漠里的人说:你不要喝水,因为一旦开始喝,谁就会很快被喝光,那样你就坚持不到走出沙漠。但当他第一次感到走累了口干舌燥时,一口水才是他当下最简单快乐的选择。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与重要不紧急的选择摆在面前,哪个诱惑力更大一些呢?
三、我运用的方法不对
虽然我听了音频里说的一些方法,但过后就忘掉一大半。在我半斤八两的水平下,贸然拿出这本书,用一些没有经过系统梳理的方法去劝说老爸,就如同打无准备之仗一样,输的可能性非常大——我无数次的无准备之考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应该用他亲爱的孙女的健康作为重点,去劝说他告别那纸盒。爱的力量是强大的,绝对可以抗衡的了那点尼古丁的诱惑。结果我没找对方法,人家老同志自己因为爱而选择和平解放了。
我身边还有很多嗜烟的朋友,我真的很想帮他们戒烟,但父亲的戒烟计划让我觉得,仅仅买本书送到眼前是没有用的,还得我自己吃透了书中的脉络,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链条与自己的“戒烟方法论”,才能成功的让他们告别那写着“吸烟有害健康”的纸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