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凹
小被窝
前言,我家就住在杨村凹对面,但还是对杨村凹了解的不深不细,我笔下的杨村凹,只是七十年代我做孩子时的情景,是我那时眼中的杨村凹。与如今的现实肯定有出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杨村凹更是相差甚远。如有不周望多提宝贵意见,本人会虚心接受,在此欢迎留言指正。
“羊群凹(其实是杨村凹),十八家,顿顿吃饭吆老鸹……”
这是七十年代初我做孩子时常唱的童谣,那时我们常跑着、笑着、唱着可高兴了。总认为羊群凹就是放羊的地方,那里有好多羊,那里有好大的草原,那里有好美的蓝天白云,肯定是最美最漂亮的地方。我们怀着自己美丽的童梦,带着笑容,常疯闹的特别开心。对了,我还认为我们那当时最好的羊群烟就生产在“羊群凹”呢。岂不知羊群凹就是我们塬对面,那个和我们一样的黄土塬的塬坡坡上的,一个叫杨村凹的小村子。
杨村凹就在高塘塬梢梢那个叫“五女冢”的下面半坡坡上,那里好像是滑坡后向里凹进去的一片地,和整个塬比显得更加碎而可怜。当年就十几户破旧的土房子凌乱的凑在一起,这也是我们那个黄土塬上很典型的自然村庄,既偏僻又贫困干啥都不方便,但人们就是死死的热恋着那儿。半坡上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也充满着甜蜜的故事和心酸的往事。听听我们儿时唱的歌谣就知道了:“杨村凹,十八家,顿顿吃饭吆老鸹……”,这充分说明了在七十年代我们那里还很偏、贫、小、难的情景。
在杨村凹所处的塬下就有条河叫圣山河。那个年代的圣山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量大且常年不断。河水流到下游都流不供了,都拥堵成了江。不信你听听这几个村名就知道了,洪水村、水城堡、江村等。从这些村名就知道这里水多到什么程度了,平缓也拥积了大量泥沙也造就了如今赤水的“桥上桥”。那时那几个村都成群成群的养鸭养鹅……唉,那真是幸福的让人流口水,让我们这些住在塬上惜水如金的人非常羡慕。每当路过这几个村庄真是如同到了江南鱼米之乡,村在水中,水围村流,鸭鹅成群,人们悠闲的在水边洗着、聊着、闹着……只可惜如今河干水缺地旱,唉无语,真想呐喊还我青山绿水!
杨村凹是我们这块黄土塬上,很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不多的几户人家,追踪溯源甚至都有血脉相连。村庄稀稀落落的散落在那片凹地里,坑洼不平的窄小土巷,参插不齐的矮土房,零零散散的人家却能牢牢的扎根在那发芽、成长、壮大。这就是七十年代的杨村凹。
就这,杨村凹在我们那还算不错,甚至还是块福地,因为在这缺水少雨的半塬上却涌流着一眼永不干枯的甘泉。泉水四季涌流不止,村民充分利用着泉水,做饭、洗衣、浇地……天赐龙泉哺育了纯善的村民。家家的土院里也种了各类果树,可以说他们是过着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生活。勤于耕作的人们也开垦了不少坡地,也总能把那干瘪、贫瘠、不多的零碎不平的黄土坡地伺候舒服,让它们年年有收成,家家有粮吃。杨村凹小世界,却是黄土塬上人们热爱生活,奋力拼搏,勤劳朴实,扎根成长,不怕困苦,敢打敢拼的奋进攀登精神的缩影。
耳旁又响起那恓恓惶惶的儿歌,杨村凹,十八家,顿顿吃饭吆老鸹……童谣、童心、童梦都卷着美丽绚烂的梦幻,浓香的让我回味不醒。也时刻敲击着我不忘本,牢记根,勇攀峰。忆苦思甜的目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