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倒也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但是像这样成系列地来读他的书,还是从这个长假开始的。
假前的一个周末,我带女儿去咸阳参加一个考试。去的有些早,于是我们只好另寻去处消磨下时光。有人介绍了人民路上的汉唐书城,于是乘车前往。
一走进书城,我的眼睛就不够用了,琳琅满目的书五颜六色,装帧精美,于各式各样地摆放、堆叠中散发出油墨的香味,让人精神一振。抚摩着或粗砺或平滑的纸质,浏览着一行行或清丽或厚重的文字,我已经忘记自己来自何方了。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诗词、历史、文化类的书目相对比较感兴趣。所以,不知不觉间,我的目光就已经无意识地逡巡到了那些区域。一番抚摩选择之后,我拿起了余秋雨先生一本《中国文脉》。硬挺的封面,简单大气的四个行楷字瞬间入了我的眼。独寻了僻静的一隅,放下背包,迫不及待地翻到前言,沉入其中。以前读书从不读前言或序,可如今不知不觉间竟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读完前言,我已如获至宝。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翻到了这本文集的第一篇,也即核心篇目《中国文脉》。从余秋雨先生对“文脉”一词的概括,再到对中国文脉的理性评价、郑重推举与耐心梳理,我的眼前似乎有了一条看不见的强健筋脉,在蜿蜒着伸向远处。看到它,就恍如看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令人欣喜万分之中也不由惊叹不已!
读完《中国文脉》,我的内心升腾起一种相逢恨晚的强烈感受。
是的,相逢恨晚,与这样高远的探求、深邃的洞见和理性的分析相逢恨晚,同样也与这样一种诗意而自然的表达相识太晚。好在,终于在这样一个暖暖的午后,相逢、相聚了,还不算太糟!
从咸阳回来的第二天,我就在网上搜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这一套系列版本,果断下单。
当新书送到的第一瞬间,拆开外包装,捧起每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籍,我的心瞬间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于是,一个假期,在少有事务干扰的七月,我把自己静静地投入到余秋雨先生的字里行间。每天在清晨阳台中的瑜伽垫静坐细读,在午后客厅的沙发上歪着默读,在傍晚落地窗前的凉椅上轻轻味读,甚至在临睡前的床头就着台灯痴迷玩味……
这样,伴着日月星辰的变换,我一点点地在文字中迷醉,我的认知与判断,我的思维与情感,我的精神与状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我的心中一点点升腾,同时相伴着也有一种理性的力量在我的心中渐渐强大……于是这样一段时间的阅读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看清了许多事物,从懵懂茫然到微若有光,再到渐次明朗,内心那种坚定的理性信念在热烈地向我招手,来吧,全身心投入,你会慢慢强大!
于是,再次投入,细心梳理,用心品味,我心中的余秋雨先生便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一个有着对文化与文明的执著探求的艰苦跋涉者,一个有着对历史与人生的理性思考的美学家,一个有着丰盈而深沉的细腻情怀的仁爱者,一个有着诗意与灵动之表达的优秀诗人。
这样的人,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考验与谣言攻击,始终持有淡定沉着的气度,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用沉默的闭关读书与执着的远行求索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追求自己更高更远的价值。
于是,一部部关于古文明的相关著作,在世人面前呈现,清晰地揭开了一个个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让读者在清新灵动又不失幽邃、睿智的文字中明白了真正的余秋雨;明白了他的理性思辨、丰盈诗意与炽热情怀。
在《中国文脉》中解读文人诗者的才情;在《山河之美》中感受千古山川的幽奇;在《极端之美》中品味国学精粹的绮丽;在《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挖掘古代文明的遗迹,感受欧洲列国的风情;在《何谓文化》《文化苦旅》中体会文化的悠久与魅力,文化创造与保护的神圣职责……
如此,读书,既是读别人,也是读自己。尤其读有深度,有情怀的诗性学者的著作,我们从中更可以发掘和映照出有思想,有情趣,有潜质的自己,这时候,阅读动力十足,阅读中自然也就趣味无限。
所以,走近余秋雨先生,我就收获了这样一个特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