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皇帝假称果郡王与甄嬛相约,皇帝因故失约。这一日,余氏羞辱甄嬛,皇帝现身罚余氏,封甄嬛为贵人。
前情介绍:皇帝与甄嬛之约,皇帝因太后召见而爽约,甄嬛冒雨赴约,被余氏远远看见。皇帝淋雨染病,这日病愈后,前脚打发了华妃,后脚紧跟着换装出去,推测皇帝应该是着急见甄嬛,但还想继续隐瞒身份。
1、御花园,甄嬛一如既往荡秋千,余氏走来看见了,不满道:“又是她。”看来她不是来闲逛的,想必是探知皇帝最近常来御花园,有备而来。侍女得令,居高临下地指责甄嬛不懂规矩,甄嬛判断此人是余答应,根本不理会。侍女见状,颐指气使地重申一句,甄嬛依然平静悠闲地荡着秋千,流朱这才不急不慢地解释甄嬛的身份。
2、余氏走上前来,讥笑甄嬛籍籍无名,难以相信真有莞常在其人。侍女解释甄嬛因生病少出门,余氏这才向甄嬛行礼,甄嬛寒暄一句,余氏语带讥讽,指责甄嬛晦气,竟然要求甄嬛少出门。余氏今日本有备而来,见甄嬛素净却美貌,病中也喜乐,感到威胁了,所以妒火中烧。
3、甄嬛平静如常,悠闲地荡着秋千,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提醒余氏不懂规矩,命流朱示范教导她学习宫中礼仪,并用话拿住她,让她重新给自己行大礼。余氏攻击甄嬛,甄嬛受得起,一点也不生气,这就是道行。
4、甄嬛平和淡定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余氏看似蔑视甄嬛,但侍女多嘴说理,话未说完,就被她掌掴训斥,其外强中干和恼羞成怒暴露无遗。余氏倚仗自己得宠,嘲讽甄嬛不懂尊卑的潜规则——位高无宠则卑贱,根本不把位分高过自己但无宠的甄嬛放在眼里,强词夺理,嚣张狂妄。
5、余氏话音刚落,有人接过话头,甄嬛闻声观望,余氏吓得立刻转身请安,甄嬛看见自称“朕”的“果郡王”负手而立,顿时愣住了。余氏试图蒙蔽皇帝,皇帝揭穿其动机,敏锐而威严。皇帝和颜悦色地看着甄嬛,呆坐的甄嬛在流朱的连说带拉之下,这才如梦初醒般起身请安。皇帝首先声明不是故意爽约,表示自己病中记挂甄嬛,甚至问甄嬛是否继续等候。甄嬛不便回答,索性保持沉默,皇帝会心一笑,命流朱扶起甄嬛,充满了对她的体贴和关怀。
6、皇帝语气加重,训斥余氏,余氏辨色听音,情知不妙,立刻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转身向甄嬛赔罪求饶。甄嬛代余氏向皇帝求情,皇帝颔首赞许其宽容大度,卖甄嬛面子,从轻处罚了屡次犯上的余氏(皇帝最容不得以下犯上!),并晋升甄嬛为贵人。
7、苏培盛基于责任而出言提醒,见皇帝心意已决,则遵旨执行;其间该说的必须要说(换作他人,此时不会自找不痛快),听不听全在皇帝,既尽己责,又善进退。甄嬛傻站着不谢恩,皇帝不仅不怪罪,反而轻松玩笑,甄嬛诚惶诚恐地下跪谢恩,皇帝金口玉言赏识甄嬛,不失幽默地叫她平身。
苏培盛适时遣散余氏等人,皇帝走近甄嬛,流朱高兴地回避并回去报信,只留甄嬛与皇帝二人。
8、待皇帝走近,甄嬛又跪下,这是甄嬛得知皇帝真实身份的第三跪,第一跪是向皇帝请安,第二跪是为晋升谢恩,这第三跪既不为请安,也不为谢恩,那是为什么呢?甄嬛初遇皇帝,皇帝刻意隐瞒,甄嬛求证不得。甄嬛二遇皇帝,第三次虽没能见面,甄嬛已对他动心,但也明白自己与果郡王不可能,没有抱任何希望。不料果郡王原来是真皇帝,甄嬛十分惊讶之余,心念急转,脑海中迅速闪过前两次自己与皇帝见面的场景,原来皇帝从开始就刻意隐瞒身份,可他为何要这样呢?甄嬛暗自庆幸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不稳重,否则皇帝疑心自己喜欢王爷,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还要祸及甄氏满门!甄嬛想到这些,惊讶之余,心里却后怕不已,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9、趁皇帝询问余氏之际,甄嬛摄住惊魂未定的心神,皇帝的温情体贴让她心里稍安。但是,眼见刚刚还得宠的余氏,转眼就被罚失宠,甄嬛感觉不到解气的痛快,天子威重和圣宠无常,让她心生物伤其类的感慨,稍安的心又诚惶诚恐起来。皇帝的破例晋升,来得太快太意外,惶恐中的甄嬛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更觉忐忑不安。
这样看来,甄嬛的第三跪,是想表达自己对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敬畏和膜拜,以及心里的害怕。甄嬛这一跪所表达的敬畏和害怕,皇帝是否收到了呢?
1、见甄嬛跪下,皇帝温柔地向甄嬛伸出手,回应她:“怎么,怕了?“,表明皇帝不仅明了甄嬛的敬畏,此刻还愿意抛开自己尊贵的皇帝身份,仅用一双男人的手来牵她的手,表示喜欢和亲密。其实皇帝此举极为罕见,也只有华妃盛宠时才得享如此待遇,可见皇帝对甄嬛的喜爱,远超华妃。
2、皇帝的举动让甄嬛有些狐疑,毕竟是天子,不能只按常规来揣度。正迟疑间,皇帝再把手伸得更近,甄嬛这才消除疑虑,把手交给皇帝。皇帝握住甄嬛的手,将其拉起,摸到甄嬛手心有汗,看出她心慌。甄嬛趁皇帝松手,赶忙抽回手,下意识地在衣服上擦汗,仿佛掩饰自己的慌乱。然后,甄嬛鼓起勇气,抬眼看了一眼皇帝,二人眼神交会,甄嬛赶忙低眉颔首,怯怯回应道:“您是皇上。“言下之意,你可是皇上,面对你我当然心慌害怕。
3、皇帝调侃甄嬛之前胆子大,甄嬛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表示之前不怕是因为不知道皇帝的身份,现在知道了,当然害怕。皇帝不希望与甄嬛只是拘束的君臣关系,他详细描述爽约经过的所有细节,甄嬛静静地听着,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可信。
当皇帝讲到因赴约而受风寒时,甄嬛立刻插话表示关心,她这一静一动,稳重与率真,得体自然又不失可爱。为什么这么说呢?
1、甄嬛善于倾听,听出皇帝的真诚可信,无需多言,保持沉默最得体。皇帝讲到受风寒,甄嬛脱口而出,关切之情自然流露。照理说,皇帝在此现身,身体自然痊愈;若在平时,甄嬛断然不会多此一问。可事实上,聪慧的女人偶尔犯一次傻,在男人眼里却是十分可爱。甄嬛率真可爱,皇帝喜欢而打趣她,甄嬛有点不好意思,皇帝看到的是甄嬛犯傻背后的真心,甄嬛感觉有种心意相通的默契。
2、皇帝喜怒不形于色,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此刻皇帝却像个恋爱中的男人那样,诉说心中思念,想到甄嬛体弱、那日大雨,估计甄嬛肯定来不了了,体谅甄嬛即使爽约也情有可原,这与皇帝之前表达的病中惦记甄嬛相吻合。不管甄嬛是被感动,还是心胸坦荡,她将自己没有爽约之事说了出来,皇帝有点意外,但更关心甄嬛身体,甄嬛聪颖有心,机灵地以牙还牙,皇帝不由会心一笑。甄嬛迅速抬头,见皇帝乐了,遂放下心来。
3、甄嬛见皇帝高兴,趁机跟皇帝“算账“,这是甄嬛心里最大的疑问,她想知道皇帝刻意隐瞒身份的动机或目的,这对甄嬛了解皇帝和预估形势十分重要。
甄嬛问话里带着一丝委屈,皇帝是如何回答的呢?
1、皇帝解释道:“不是欺瞒!朕只是不愿意让你因为朕的身份怕朕、顺从朕、献媚于朕,更不愿意因此而成个孤家寡人,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皇帝无所不有的风光下面,还有鲜为人知的真情难得、孤独和无人诉说的种种无奈,这番话见解深刻、情真意切,甄嬛释然,回应道:”臣妾与皇上相识未深,不敢称是皇上的知心人“,她用自谦来表达对皇帝无奈的理解和自己该守的本份。
2、皇帝继续说:”朕看重你也就是因为你的本性,如果你与她们并无两样,朕也不会如此重视与你的约定“,说明皇帝慧眼,以本性识人。甄嬛的本性中诸如低调平和、不争名利、才智双全、善进退等等,都是其他嫔妃所不具备的,不仅十分难得,而且皇帝十分看重。甄嬛的一丝委屈,此刻也被皇帝的认同和欣赏所取代,轻松愉快说到皇帝的隐瞒功夫,皇帝风趣幽默,顺便拿果郡王说笑,甄嬛被逗笑,二人很是默契。皇帝兴致盎然,意犹未尽,执意抱甄嬛回宫,极尽浪漫之能事。
3、值得一提的是,甄嬛与皇帝的前两次见面,如果甄嬛太过守礼而拒人于千里之外,难免木讷,既有失大方,又缺情致,还让皇帝感觉自己被否定。等到甄嬛得知皇帝身份后才表现殷勤,显然是看重皇帝地位而非皇帝本人,这样前倨后恭,根本不是皇帝想要的,甄嬛必然会失意于皇帝。
甄嬛稳重守礼又落落大方,与皇帝品箫赏花,知音难觅,风雅不俗,让皇帝感觉甚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