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家,我穿的是衣二三上租来的衣服。每年为回家穿什么都得好好的考虑一番,但最后结果还是免不了被我妈数落一番。通常说来说去就是我和童强两个人穿的不够气派。
今年回家,虽然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堵车状况,其实穿个轻便点的在车里会舒服,但想到要给我妈留个好印象就硬是穿上了租来的大衣,黑色的,差不多到膝盖长,质地和样式都还不错。到了家门口,打开车门下车,我妈就笑了,我知道算是过关了。果然,她没顾上抱孙女就眉开眼笑的说,这回姑娘总算穿的像样了。我笑着跟她说,租的,怎么样,好看吧?妈妈说,租的,怎么可能,你骗我的吧?!我跟她很认真的说,真的。她这才相信了,多少钱一天,将近300块一个月。她没说贵也没说便宜,就忙活去了。同样的话跟爸爸说了一遍,爸爸狐疑的看看我,然后就不说话了。
去看奶奶的时候,碰到了哥哥,哥哥跟我同龄。哥哥对我说,今天穿的不错,怎么上次去北京没见你穿过?汗颜,我说,这个是租的,上次北京那套也是。我妈在边上拍了一下我后背,然后半笑半装恼地说,这个还好意思说?我假装认真的说,为什么不好意思说,租的就是租的。哥哥也乐了,真租的,不错哦!我赶紧揶揄说,290一个月,每次租3件,随便你穿多长时间,每天换都可以。哥哥笑了,妈妈把我拖走了。
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还有来串门的亲戚。亲戚说,今年回来过年穿的不错。(妈啊,往年我都穿的多瘪啊……)我又笑着说,租的,不过我妈不让我说。我妈一边吃一边不好意思的放下碗,笑着佯装用筷子打我。然后她说,他们两个人每年过年回来都穿的不成样子,每年为这个跟他们生气。我妈开始让亲戚们评评理,你说,门口邻居每年都在看,看到这两个人穿的就觉得混的不好。我调侃我妈,穿的好就混的好了吗?你到人家去查账啦!我妈说,不管混的好不好,人家觉得穿的不好肯定混的不怎么样,给人家笑话啊!那你每天穿好不就行了,你穿好了,人觉得我肯定混的好。我妈无奈的说,我老了,穿的好不好人家都没人说了。我本来想跟她说,这些人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我穿也不穿给他们看。不过看我妈的认真样,不逗她了,在这个乡下小地方,确实人言可畏的。我只补充一句,我就是租的,租金业很贵啊,不是我买不起,是我不乐意买,租衣服我每天都穿新的。我妈看了看我,笑了,我说不过你。
其实蛮好玩的,在城市里我就随便穿穿没什么,自己舒服就好,身边的人也大抵如此。到了农村,连收入不高的我爸都有好多件上千的衣服。认识的年纪轻的人就更别说了,每套拿出来都跟要去赴宴会似的,其实可能就是去接个人,待个客,或者仅仅是上街买个菜。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也练就了一副眼睛,能看出来这衣服值多少钱。人人围绕的生活重心也就似乎为了吃的好点,穿的好点,空时来点娱乐活动。也不是不好,只是觉得有些无聊和苍白。
我所在的关于乡情的记忆里,也有很多那样美好的记忆,在隔壁邻居的客厅里等妈妈的回忆,无私照顾我吃饭睡觉的初中语文老师,年纪小走远路让我搭车的陌生叔叔阿姨等等。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那些宝贵闪光的反而少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没有追逐错误的东西,还是仅仅像我爸说的,只是知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过年回家看到的只能是越盖越高的楼,越铺越宽的马路和越来越多的商铺,消费文化被滋养的很好,其他的却淡了很多。路上一个认识多年的老伯问起过年准备怎么样了,他说,不需要准备,就团员一下,过了初五,就剩我们这些没用的留在家里了。
忽然想起昨天朋友的一篇文章里写道,在一个村子里靠捡垃圾为生的家庭,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和2岁的小女孩,妈妈忙着工作,哥哥照顾妹妹。哥哥抱着妹妹跨过路上的脏水,朋友听到男孩用熟悉的乡音安慰妹妹:“妹妹,不要怕哈,我带你过去。”朋友说,许多人过着好的生活,在父母和家族的推动下,似乎成功和优秀就可以一路像血液里的DNA一样传承下去。然而看到那个6岁的照顾妹妹为母亲分忧的小哥哥,却宁愿这个国家的未来是他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选择轻巧的视角和活法,就这么过下去,但我知道的是,如果就这么顺应大流过下去,这个国家的未来最好别是我们的。写的重了点,或许是看了些愤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