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让很多人看红了眼眶。前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绕不过的弯。
电影的开头林佳拖着行李箱从卧室走到门口,又从门口走到卧室。企图引起男朋友孟云的一点点注意。孟云当然看见了,可他纵使心里忐忑了万千,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无动于衷。
所以,林佳收到的信号是:他不在乎我。于是,失望又不舍地离开了。孟云从窗口望向楼下深爱了5年的林佳的背影,看到她回头望向窗口的时候,迅速藏在了窗帘后面。
孟云跟好哥们余飞说,“每次都是我哄她,这一次我不想再主动了。”
林佳对着闺蜜丁点说,“以前每次他都会来哄我。”
这就是大多数情侣的写照——我不想输。
所以,我们变成了渐行渐远的两个人,直至陌生。
当沟通出现了困难,我们有两种选择:积极投入或者逃避撤退。如果我们积极地解决问题,沟通就会为我们的关系夯实基础。假如我们逃避,那就彻底无计可施了。金牌培训师、著有畅销书《跟任何人都聊的来》的作者迈克·贝尔的又一力作《高难度对话》中通过对不良沟通模式的成因分析,提出了针对高难度对话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打破僵局,解决沟通难题,营造良好和谐的关系。
书中对于沟通中的情况有这样的描述。
有人说:“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自行补缺。”这就是为什么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重要的是要保持沟通。因为如果不交流,我们就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什么,那样的话,我们渐渐就会相信我们自己拼凑出的观点,对子虚乌有的事情信以为真。
当人与人之间有了矛盾,谈论它时大家通常都会不舒服。因此,人们会选择更容易的路径——和其他人谈,而不跟当事人谈。任何时候,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都是在冒险,冒着损害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风险。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直面当事人,即使这样做起来很难。
“你是零沟通,我是全交代。”
的确,我不说,以为你会懂。
可是,我不说,你就真的不会懂。
电影里的男二号余飞说了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两个人散了是因为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
结果我走了没有回头,你也没有挽留。
相反,电影中的另外一对情侣——余飞和丁点,让观众爆笑不止的同时,却也心生羡慕。因为沟通引发的“坦白局”,让彼此说出了隐瞒对方的事情,最终分手。可又一次次的“了断局”,不仅是当事人,就连身为观众的我们也都明白,摆个局只是借口,两人见面,就什么都好了。多少次,孟云羡慕着余飞。所以他说他们“借着吵架的壳,撒着思念的娇。”
林佳羡慕着丁点可以在喝得酩酊大醉时打电话给余飞控诉对他的不满。可自己始终都没有给孟云打过一个电话。看着身边熟睡的丁点,再看看躺在床上黑屏的手机,心一下子又灭了。出租车上的孟云也是一样,看着枕在自己肩上睡去的余飞,再看看攥在自己手中的手机,屏幕并没有亮。
不仅是孟云和林佳羡慕,很多在感情中留了遗憾的人也都羡慕这样的感情:“多好啊,就这样约出来见见面,也就不会分手了。”
而孟云和林佳都在等,等对方先联系,等对方先妥协。
一个个小心翼翼敲上去的字,又被一个个地删除。那些话,就是说不出口。宁愿跟身边的朋友讲,也不愿给对方打一个电话。
《开不了口》中这样唱到:
就是开不了口让她知道
就是那么简单几句我办不到
不联系,不沟通,内心戏太多,脑补了太多画面。任由事件加工发酵。
林佳一个人去旅行,孟云看到了朋友圈对余飞说:“她发自拍我可以理解,全身照是谁给她拍的?她一定不是一个人去的。”最后,当看到林佳家门口的两双鞋时,他还是断定,当初就是这双鞋的主人陪林佳去旅行的。
可是,孟云只在意林佳旅游的全身照是不是别人拍的,却注意不到她胸前的海豚项链。他只看到是别人的车子把她接走,却看不到她像一个精神病一样去KTV苦苦找他。他只知道门口的那两双鞋子,却不知道她生命垂危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最后孟云发现,他仍是林佳的软肋,却不再是她的盔甲。
如果孟云和林佳早一点告诉对方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拖延,那么“至尊宝”就不会在广场上哭喊一万遍“林佳我爱你”,林佳也不会一个人在房间里吃芒果过敏到昏厥,而最终还是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人生本不该有那么多遗憾,如果相爱,先从好好沟通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