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大胜之后,诸葛恪产生轻敌的思想,这年十二月刚刚战胜敌人,第二年春天,又开始计划出兵征讨。
诸位大臣认为多次出征将士劳困,一齐劝说诸葛恪,诸葛恪不听。
中散大夫蒋延坚决争辩,被强挟出殿。
诸葛恪于是撰写文章晓谕众人说——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难容两个皇帝,做皇帝者不致力于兼并天下而只想把帝位传给后世,古今都未曾有过。
从前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依恃兵强地广,互有救援,认为这样可以将政权传与后世,他人不能危害。
由是放松自己占据天下的情怀,害怕劳苦,致使秦国日益强大,终于将他们吞并,这都是史实。
近代刘景升拥有荆州,兵众十万,财粮如山,但他不及时趁曹操力量尚很微弱时,与他尽力竞争,而坐观曹操强大起来,吞灭诸袁。
北方全部平定之后,曹操即亲率三十万大军杀向荆州,当时虽说有智谋之人,但却不能再为其筹划良计。
于是刘景升的儿子,反缚双臂请求投降,成为囚虏。
举凡敌对国家都想互相吞并,就像有仇的双方都想互相除掉对方一样。
有仇敌而任其强大,祸患不在自己,则殃及后人,不可不作长远的考虑。
过去伍子胥说:‘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国就成为战败后的泥沼!’
夫差自恃强大,听说此话不屑一顾。
于是诛杀伍子胥而无防备越国的思想,以至于临到败亡时才悔恨,难道这还来得及吗?
越国小于吴国,尚为吴国之祸患,何况那些强大的国家呢?
过去秦国仅有函谷关以西地盘,尚能以此并吞六国,如今贼寇全部占有秦、赵、韩、魏、燕、齐六国九州之地,其地都是出产军马、产生人才的地方。
如今用魏国比较古代秦国,土地多出几倍,以吴国、蜀国比较古代六国,不足六国的一半。
然而今日所以能够抵抗魏国,是因为曹操手上的兵员,到现在已损耗殆尽,而后来出生的人还未长成,正是敌人衰弱兵少尚未强盛之际。
加之司马懿先诛杀王凌,接着自己毙命,他的儿子还小,而独掌大权,虽有智谋之士,但得不到重用。
当下去征伐魏国,正值它遭厄运之时。
圣人迫切地抓紧时机,说的即是今日天下形势。
如果顺从众人的想法,怀着偷安的打算,以为长江天险可以世代把持,不考虑魏国的前后变化,而以今日的状况轻视它以后的发展,这正是我深为长叹的缘故。
自古以来,以增长人口为急务,现在贼国之民年年月月在繁育增长,只是年龄还小,尚不能役用而已。
如果再过十年后,魏国的人口一定比今天增长一倍,而我们国家强兵驻守的地方,却都告空虚,惟有现在的军队众多,可以作出大事。
如果不早早用兵,徒然呆坐使他们逐渐衰老,再过十多年,大略要减少一半人力,而现今子弟人数到那时也不值得一提。
如果贼方兵力增加一倍,而我方兵力减损一半,虽再有伊尹、管仲来筹划大事,也不可能有什么办法。
如今不通晓长远计谋的人,一定会认为我的话过于迂阔不实。
祸患没有到来而预先忧虑,这本是众人所认作迂阔的事。
等到患难临头,然后屈膝叩首,即使有智谋的人,又不能想出办法了。
这是古今通病,并非一时的特殊道理。
从前吴国开始认为伍子胥迂腐,故此大难临头而无法解救。
刘景升不能深虑十年以后的事,故此没有什么遗留子孙。
今天诸葛恪我无充数大臣的才能,而受大吴国像萧何、霍光一样的重任,智慧同于一般人,思虑并不深远,如果不在当前及时为国家开疆拓土,瞬息以至老年,而仇敌那时更为强大,到时刎颈自杀以谢罪责,也对事情无所补益了。
现在听大家之言,有的以为百姓尚且贫苦,想让他们尽量有时间休养生息,这是不知道忧虑大危难,而只乐于在小事情上致力。
从前汉高祖幸运已得到三秦之地,但为何不闭关守险,自享娱乐,却出关攻打西楚,身带创伤,衣服盔甲都生了虮虱,将士疲于困苦,难道是他喜爱冒锋刃之险而忘弃安宁吗?
是考虑敌我两方不能长期共存啊!
每次阅读荆邯劝说公孙述(王莽篡汉时,公孙述任蜀郡[即成都]太守,自称益州牧和辅汉将军,后来割据益州称帝)出兵图谋天下的见解,近日见到我家叔父上表阐述与曹贼争竞天下的计策,没有不感慨叹息的。
我整夜辗转反侧,所思虑的就是这些。
故此分条陈述自己愚见,送至各位君子手旁。
如果有天我死去,志向计划不得实现,也想让后世知我所忧之事,可在以后思求解决之法。
——End
众人都认识到诸葛恪这篇论说是想为自己坚持出兵寻找借口,然而却无人敢再辩难。
丹杨太守聂友一向与诸葛恪友好
他写信劝谏诸葛恪说——
已故皇帝本来就有遏敌东关的计划,只是未付施行。
现在您辅佐大业,完成先帝遗志,敌寇自远道前来送死,我将士们凭靠皇朝威德,献身效命,一旦建立非常功绩,岂非宗庙神灵社稷的福祉!
现在应当按兵不动蓄精养锐,观察时机再行动。
如今乘着打了胜仗的形势,想再大举出兵,天时并不有利。
而勉强任意行事,我私下心里不安。
——End
诸葛恪写出那篇论说文章后
写信答复聂友说——
足下所言虽有自然之理,然而没有看到时势大局。
仔细看看我的这篇论说,就可以开启思想了。
——End
于是违背众人意愿出兵,大量征发各州郡兵卒二十万人,百姓骚动不安,于是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总督简评
诸葛恪的战略思想,和诸葛亮的一样。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诸葛恪北伐也是劳民伤财。加快了蜀、吴两国的灭亡时间。
但是很明显的是,蜀、吴两国领土偏僻、人才凋零、人口老化,相比坐拥物质富饶、土地广阔的魏国来说,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无疑是等死。
不如趁着还有能力拼,拼他一下,说不定还有机会。
但是诸葛恪出兵的时机对不对,这个就要结合其他的内容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