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有很多妈妈,她们大多时候并没有幸福的感觉,没日没夜的照顾小宝宝,睡眠不足,体力透支,被生活折腾得毫无招架之力。
我们总觉得多一个孩子会多一份乐趣,可我身边的妈妈们却发现,孩子除了是个小天使,也是一个小恶魔。有了孩子之后,想一觉能够睡到天亮,想约闺蜜喝个茶逛个街,简直就是做梦!特别是那些全职妈妈,24小时上班,全年无休。
妈妈们在心力交瘁之时选择组团诉苦,即使改变不了现状,也能缓解糟糕的情绪。我也有过这样的时期,直到我看到一句话“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母亲,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1、认可接受自己
我一直记得孩子八个月的时候从床上摔了下去,顿时满嘴鲜血,伴着哇哇的哭声,我惊慌失措,止住血后发现是唇系带断了,在这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非常自责,可是生活中还是有大大小小的事故不断发生。我也慢慢明白当一个人不能接纳原谅自己,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过错,总是沉浸在内疚的情绪里,就没有办法好好生活。
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出错,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这样反而能够让我们重整旗鼓,能够增强我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然后告诉自己,你只是一个凡人,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自责的情绪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2.爱自己,让自己拥有幸福感
我是一个从来不化妆的人,生完孩子以后更是没时间打理,每当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总会生出一点嫌弃。于是我决定开始学化妆,买了五颜六色的化妆品,从把自己化得像蜡笔小新到也能美美的出门,还给自己买了以前不敢穿的天蓝色长裙。心情顿时愉悦起来,才发现,原来改变自己,是走向幸福的第一步。
生活需要惊喜,也需要逃离,从鸡毛蒜皮的世界,暂时逃离。哪怕明天依然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赢了这一天,也是胜利者。
日本春山茂雄博士《脑内革命》一书说,当我们感知幸福的时候,其实是生理在分泌一种内啡肽,即幸福感是体内内啡肽的分泌。据春山茂雄研究,当你完成自我实现的时候,内啡肽就到达非常高的水平,远远超出吃饭带来的幸福感。
能够体验到幸福感,是一个需要训练、感知且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这一切应该取决于你自己。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喜欢什么?你这辈子打算怎样度过?
3.有自己的追求
我喜欢手工,喜欢绘画,喜欢摄影,我自学了毛线编织,粘土制作,刺绣,手鞠球,还报了摄影班来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包括现在学习写作,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培养自身的幸福感。
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操心,不仅仅是对我们精力的一种浪费,更悲惨的是这会麻痹神经,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生活常态,并最终成为常态。最靠谱的摆脱手段或许就是抓紧找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一直以为人这一生,就是要找对一件事,一件喜欢的事来消耗生命。
我也相信一句话,所有的为时已晚,都是恰逢其时。所以三十岁,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