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与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被问及:“在外面上班竞争压力这么大,每月也就几千块薪水 ,物价永远比薪水涨的快,在老家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一份类似的工作,且每年年底也不用为了回家来回奔波,你怎么不考虑回老家呢?”
对于我们这样大多数从结束学生时代开始就背着行囊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我们的故乡其实已经回不去了,不是人回不去了,是我们的心回不去了。
比如,你大概很难再忍受老家那不便利的交通,一到大晴天就灰尘漫天飞的马路;村里没有超市,买东西还得等永远都是挤得满满的公交车;最糟糕的是公共秩序,比如医院里,总是拥挤而不是井然有序排队的人们......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大概再也无法忍受老家人的空虚的精神世界。
他们的娱乐可能就是打打麻将,互相串门聊聊各自的家长里短。但你多希望有人跟你聊聊年轻人喜欢的话题,分享新鲜的事物,哪怕最新上映的电影也好,可没人能真正理解你的想法。他们的确爱你,关心你,所以见面亲戚们会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呀?啥时候打算要孩子呀?......”但最终他们的谈话里还是带着攀比的成分更多一些。
可是在你看来,这根本就是侵犯了你的隐私和边界。于是,你发现你和故乡成了互相听不懂的两个世界。你来自那里,但你却早已不再属于那里。故乡,成了我们在心理上想亲近,但现实却渐行渐远的存在了。
两年前的春节假期间,我因生病,需在家乡的医院动手术。记得那天排队挂号完去找医生的时候,医生的办公室被拥挤的大妈们围堵得水泄不通。大家只管自个儿往前挤,争先恐后地往医生办公桌上递病历本。等了好大半天,也没轮到我。然而那位年过半百,面目慈祥的女医生面对这些拥挤喧嚣的病人,她既不温不火,也不出来要求大家排队。她的好脾气让被挤在角落的我看着又气又急,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一个小手术终于完成了。但老家医院的就医环境确实让人揪心。
在外工作久了,发现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更懂得讲规则。去商场购物要排队;看电影要排队买票进场;去医院就医更要排队......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大家都与陌生人保持距离,甚至连隔壁住了两年的邻居我们都叫不出名字。但我更喜欢这种距离感,它给每个人相对自由的空间,大家互不干扰,互相尊重。
老家的职业发展空间小也是我们不愿意回去的原因之一。在大城市里,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竞争舞台大,也相对公平,尽管站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角度看,个人依然只是渺小的存在。回家不一定失业,但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职业选择及追求梦想的机会远比家乡多,即使是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大城市也有更广的资源。可以说,在大城市,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生我养我的故乡,回忆起来是那么温暖。 但现在,我们已很难再融入当下老家已不再淳朴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件听起来有点伤感的事。但我们还年轻,不要总回头看,大城市里尽管也会工作压力大、空气不好、物价太高的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