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丫丫一起感统练习的这几天,让我回想了自己的成长史, 同时也询问了很多朋友,首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放养。
我和我的同龄人们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几乎没有圈养,都是放养的。我理解的放养就是除了睡觉吃饭能跟父母见面,其他时间几乎相互看不到。当然了一些你不愿见到父母的时候,他们总能及时的出现,这点我就不详细描述了,都懂。
那个没有手机,甚至电视电话都不先进的时代,小孩子的娱乐项目几乎是一样的。怎么能那么神奇?上至东三省下至大山东(数据样本有限,实际情况可能更远),小朋友们的玩法一样一样的。在南方生活这么多年,发现哄睡的儿歌跟北方居然也一样,当年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全国如此统一。即便是大背景如此一致的当年,现在成长起来的我们在感统方面仍有如此大的差别。
感统好的朋友们都有个共性——干的多!从小就在家干各种活,在外是各种玩,玩的是无一不精。我想重点说一下我是如何被放养耽误的。放养是有条件的,得能放出去,也就是至少会走路能跟其他小朋友们玩才能被放养,也就是3岁左右能真正的被放养。3岁前,要么是一岁前的圈养,要么是一到三岁的半圈半放式的喂养。3岁前的我是跟着哥哥姐姐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一岁前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不到半平米的童车里度过的。奶奶没让我干过活,印象中曾主动要求切过菜,以担心切手而告终。我本身也是粘液质偏多的,也就是偏被动的,因此主动干活几乎是没有的。从这段经历看,三岁前的我动的相对感统好的朋友们来说那就少之又少。
三岁后的我正式被放养啦,大千世界各种玩呀,跳皮筋,跳方格,木头人,捉迷藏(那时的捉迷藏是好几栋楼的藏),丢沙包,踢沙包,呼啦圈……还有好多好多,上面几项是我擅长的,有印象特别擅长跳皮筋。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怎么都是以下肢为主的游戏。难道没有弹玻璃球,拍画片,拔叶子跟,抓石子(东北是抓羊嘎拉哈)……有,都有,但我玩的很少!小朋友们都玩呢,你怎么就不玩了?这就是放养的弊端了:玩的有成就感才会玩下去。现在总结,那是因为上肢不协调,手不灵活,有些游戏玩几次玩不好就没有信心一直玩下去了,尤其大部分游戏是团队作战,其他小朋友也不想跟笨的玩。放养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去练习擅长的部分,不擅长的部分更加弱化,导致现在我能明显感觉到上肢不灵活带给我的不便,生活中洗碗洗衣服做饭等又慢又笨;工作中想的多做的少,集中精力做完事情需要更多的时间休息;就是去玩,也是力不从心。
昨天研究触觉系统的时候发现触觉非常重要,但是3岁以后的触觉训练很少是针对第一层皮肤触觉,几乎都是针对深层触觉或是单项触觉例如手部、视觉。想来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二是已有的方法对于3岁以后皮肤的触觉发展效果甚微。宝贝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主要任务,三岁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神经通路,这就好比一个树要长出自己的根,根埋的深长的范围广,将来它能更好更多的吸收水分和养料,长的树干更粗枝叶更茂盛等等。老话说的三岁看大,应该含有这层意思。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圈,这个能量圈都不一样,或大或小;能量圈会随着成长不断的变化。三岁前的能量圈是向深度发展,三岁到六岁开始倾斜,由纵深向平面过渡,六岁以后向平面发展。简单的画个图,大家感受一下我认为的能量圈:
我的成长过程虽是个案,但也反映出了放养的弊端。孩子身心发展的时机在12岁以前,3岁前长“根”,六岁前弥补“根”,12岁前可以治疗“根”。这些节点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靠孩子自由生长,没有家长的把关调养,长成粗壮大树就是个概率问题了。12岁以前有一些基本的底线给予到孩子,是我们家长的义务。以前没有认真详细的考虑过这个问题造成重大失误,我总结的底线如下:
1岁前的抚触:不一定要天天(当然了天天有最好了),但要保证1岁前每周1次的抚触,且有温柔眼神对视,爱的语言表达。指的是父母,不是保姆或祖父母。这个量不算多了,对于小婴儿来说,超过1星期感受不到母乳是极大的创伤,在他的世界里他被抛弃了,请不要离开他太长时间。(如果仍无法理解这一点的父母建议在生小宝宝前观看电影《香水》,一个没有感受过任何爱的小婴儿如何回馈这个世界。)
3岁前的感统:爬——爬有几种,至少要把最简单的爬(手足交叉爬)爬够三个月;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用。
7岁前的上学准备:听指令,手眼协调,握笔书写,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连续坐40分钟,简单的社会交往。
12岁前的社会准备:家长并不主要是给予的任务,而是成为园丁,观察、修剪,指引的工作。
12岁以后,以法律为底线。
以上是我目前总结的底线,仍需要成长,欢迎各位家长批评指正,留言讨论。
放养这个坑,我在努力爬出来,希望别再有人跳进去了!
请关注我,育儿路不易,抱团成长,给孩子有能力的爱,给家长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