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周就借了这本书,但奈何一整周都在忙工作和实验,一直没看,直到昨天才刚刚开始,刚刚成功续借,可以慢慢看,嘿嘿.社会大众,当然包括我都对心理学有很多误区,通过这本书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拥抱科学,拒绝神棍!
第一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
首先明确一点,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的体系下,只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分支。
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
说到科学有三大重要特征
1.系统的实证主义:结构化、观察、实践。强调现象的观察论。
2.可公开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3.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所致力解决的问题都是现阶段可解的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经常会和世俗智慧(“常识”,不容反驳)相冲突,导致有一部分人反对心理学这一门学科,并抱有敌意态度。就像当年日心说一样,哪怕可能是正确的也会遭到很多人的排挤打压。
第二章 可证伪性
第一章里说的可解的问题,必须保证可证伪性。即如果某些事情的发生可以说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事后解释人的行为,即可解释一切,那么这种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证伪的理论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使得其他理论实用性降低,往往会阻碍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是一套不断挑战原有信念的机制,而原有信念必须要能被证伪,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
可证伪性越高,说明预测越具体(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法),得到实证的理论就越受青睐。
科学家要有错误的自由,被证伪的理论不是一无是处,而为新的理论提供信息,并使其得到调整。
第三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属性做出最终解释。例:“地心引力”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不是概念哦)? 这有点类似于终极问题。通常本质主义者过于关注文字概念,比较喜欢咬文嚼字。导致很多争论成了文字上的争论。(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方便相互理解想表达的内容)
操作主义:利用可观测,可测量的操作来表示一些定义。例:“饥饿”的定义是血糖水平等……,从个人化的感觉中抽离出来。科学的概念会不断改变操作定义,这是一种演进过程(对“行星”概念进行了变更,将冥王星排除)。操作性概念可以使得事情反复得到验证,是验证某个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心理学的误解】
预设偏见:因为这是因为心理学上的很多概念,都是用日常用语来表达的,如“智力”,人们对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存在“预设偏见”。然而心理学上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含义与我们直觉不一样(专业术语更多是为了方便研究,实现相互理解,懂得都懂)。我们直觉就意识不到概念的操作性,而这点在物理角度绝不可能,如“放射性”这一概念。
公众要求心理学回答本质主义问题:本质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其他学科,如物理,分析某些问题需要绝对性的知识;而对心理学则要求回答本源问题,回答不上就会被认为是逃避问题。所以科学家不回答是允许的,但心理学家不回答是不被允许的。
总结:人们一旦形成定势,就会绞尽脑汁找出各种理由来巩固想法,避免发生改变。根本原因就是“预设偏见”+“非操作定义”。
个人感觉,就是因为表面上心理学与人太近了,没有距离,所以人均心理学大师。也不觉得有知识层面的壁垒,导致没有敬畏之心。
第四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
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见证和个案研究是有用的。但到了对理论进行检验的时候,个案和见证都是毫无用处的。
因为个案是孤立的现象,遗漏了太多其他可能的解释;
见证可能由于是安慰剂效应;
对于大众而言,极易受到鲜活性效应的影响,往往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身临其境的 体验,会使得人们过分倚重,赋予更高的权重。而见证就是一种格外生动的和鲜活的信息。
根本原因:人们无法克服不相信数字,必须亲眼目睹才去相信的倾向。如:死亡300人,比不上300个人的照片出现在新闻上。
第五章 相关和因果
这一章看到的内容,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本讲逻辑而不像一本心理学的书了,尤其是这里提到的虚假相关和反向相关,和《心理学基础》里讲得一样一样的。
第三变量
两个变量相关不能说是有因果关系,很可能是未被测量的第三变量导致,这就是一种虚假相关。
方向性
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也要分清谁是因谁是果,甚至还有可能互为因果
选择性偏差
行为科学中,产生的选择性偏差往往是因为事先就期望看到因果,也会产生一种虚假相关。比如选择某一项考试SAT的成绩来代表教育成绩,这种考试不是每个人都参加,所以从选择开始的那一刻,偏差就已经产生了,最终得到结论自然也是有偏差的。
第六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节省原则是两个可能的理论下,我们更偏向选择简单的解释(涉及概念较少的)
实验的核心就是操纵与控制。操纵一些认为的变量,控制其他变量,避免第三变量对整个实验的影响。
然而真实自然世界中,很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需要人为设置一些特殊情景,达到分开考察的目的,比如一组温暖无食物,一组冰冷有食物,判断依恋关系不仅来自于食物。再比如给辅助机器和人看不一样的东西
直觉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对物体运动的直觉理论都不准确,在复杂多变的心里领域中更难准确。而这种错误的直觉有的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通话不影响开车,甚至可以提神。只有在心理学研究采取实验控制,才能从粗浅概念上升到科学理论体系
第七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很多人质疑心理学上的许多测试是人为的,这是没意义的。显然这种论断是不对的,之前已经提到了过,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要想研究理论知识必须创造一些“非自然”的条件,例如物理学上的原子碰撞机不也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吗?。因此我们要肯定人为创造某些条件是合适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离变量,然后观察。
再者有的心理学研究是直接面向应用的,当然它需要考虑更全面的普适性;但很多研究属于基础性的,更多偏理论,因而它涉及的实验往往是用来验证,或者修正结论的。关于基础研究的应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又或者是在其他领域间接应用,因而这一类研究“大二学生”(选择偏差)不是关键影响因素。
第八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当我们概念上发生变化的时候(出现了某个新概念),必须要遵照关联性原则:新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解释已有的数据。举例而言,相对论不仅确定了高速运动规律,同时也解释了宏观低速下的规律。
聚合性证据:没有一个实验是可以一锤c定音的,允许每个实验都有各自的小瑕疵,但多个大量的实验如果都能解释同一件事,说明结果更为可信。故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沮丧,也许是你现在的认知还不到位。
科学上的进步很少有“跃进式”,更多的是“渐进整合”,某一个理论的确定之前是长期反复的交锋和对峙,最后才能得到升华。
第九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这一章讲得是多重原因的问题。大部分复杂的行为背后都是有许多个原因所决定,不是单维。尽管人类认可这一点,但由于预设偏见,很容易抓住某一个点作为全部的原因。
实验证明往往某一个原因不足以导致事情的发生,而是多个原因/事件发生。变量共同发生的整体效应,和单独作用时完全不同,会通过交互作用而进行加强。
第十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人们在对抗某种趋势的时候,往往会搬出“某某人”统计学,即用特例否定概率性事实。诚然可以归结为一部分人只愿意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对数字化的概率本能不敏感。(吸烟的死亡率是0.000055 / 每18250包香烟中就藏着一包炸药)
很好地例子是检测某种病毒先验概率过下带来的准确性较低的情况。(昨天刚看了神奇的贝叶斯)。此外,很容易忽略了样本规模的影响。
最后有一句话很经典,真正的随机也许是存在的,但人类永远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只为让无序变得可控。(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它就不应该呈现有重复或某种模式。这种“重复”又是他们在随机,如赌博中想追求和解释的,很有趣)
第十一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一个事件的发生包含了系统的可解释性和偶然性。(从这个分布可以看出偶然性的地位)
人们都有尝试解释偶然性的本性。人有一种可以控制偶然性的错觉,即买票随机派发和自己选号码本质上是一样的。巧合不需要解释,因此科学家也不敢说能百分百预测某一件事。
在解释人的行为方面,统计预测远远优于临床预测。很多临床心理学家会犯一个错误,即认为自己可以对个案做出准确的预测能力。原因在于统计预测是将各种信息数据按照优化标准整合起来,做得非常稳定。稳定性上,个人预测显然是没有优势可言。
第十二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好吧,听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一章的内容了。
作者提到了如今心理学处于一种窘境中,认真做得研究被人喷无用,得不到尊重。往往是一些不靠谱的个人间接,广受大众的追捧。
这其中有既得利益者伪科学的阻拦;有公众对心理学的固有认知以及距离太近带不来的壁垒;还有就是有些心理学家不作为,加上一部分人助长伪科学,迎合大众的期待,而不是告诉大众真相。
后记
这本书就这样看完了,等我一下下,我把这十二章的内容再回顾一下,写个小结。
………………
………………
………………
好了,看完了一下,开头和结尾的章节颇有一番为心理学正名的意味。我承认包括我自己都对心理学有很深的误解,我看这本书之前也以为是教会我怎么解释一些心理,然而并不是。
心理学属于一门科学,它当然包括很多科学的特征,所以也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科学的角度分析。因此控制变量、解释因果联系、甚至给出结论,貌似讲到的方法用到哪一个传统认知上科学学科都适用。但之所以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就是为了排除人为天性、本能、和潜意识等等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从本质上说,人做任何事都涉及到心理学。
人是靠不住的,心理学的结论很多是反直觉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鲜活性叙述以及数字的不敏感。想到最近看到刘谦的模式,很多都是被魔术师提前误导了,然而被误导的我们却浑然不知,因此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我们把生活中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看成平常,回过头来再理解心理学,当然会觉得它是反直觉咯。
结束了,还书去,what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