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括
《舞会之后》是短篇小说。故事是通过伊凡·华西里耶维奇的回忆开始的,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好多次恋爱的经历,这些女孩当中有一个他最爱的女孩,名叫华莲卡。她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美人。那时候伊凡·华西里耶维奇正在外省的一所大学念书,过着念书、作乐那种青年人特有的生活。他当时是一个家境富裕的快乐活泼的小伙子。他有一匹烈性的遛蹄马,常陪小姐们上山滑雪。他的舞跳得很好,相貌也长得挺好。在谢肉节最后一天,他参加了本城首席贵族家的一次舞会。美丽妩媚的华莲卡成了整场晚会最闪耀的明星,她使所有在场的女人都黯然失色,而伊凡· 华西里耶维奇成为那个幸运儿,和华莲卡跳了很多场舞,他感觉快乐极了。华莲卡的父亲是一位体格魁梧、仪表堂堂、彬彬有礼、笑容亲切的老人,他是个尼古拉一世时代典型的军事长官。伊凡· 华西里耶维奇对这对父女俩都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华莲卡的父亲临时有事提前离开了,伊凡· 华西里耶维奇成了华莲卡唯一的舞伴,他感到幸福极了。当他从舞会上回到家里,还沉浸在幸福中的他难以入眠,又从家中走出来到了街上。在游乐场的附近,他看到了一个鞑靼逃兵被两行士兵轮流抽打,那个逃兵被打得血肉模糊,不断哀求,可还是难逃继续被挨打的厄运。其中一个个儿矮小、力气不大的士兵,由于抽打的力道不够大,当场被一个走在犯人旁边的,并戴着麂皮手套的人狠狠打了一耳光。这时,伊凡·华西里耶维奇认出了这个人是华莲卡的父亲,就是那个“彬彬有礼、笑容亲切”的老人。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度的恐怖,他一路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这之后,他和华莲卡渐渐就疏远了。
二、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世家。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兴趣。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在前线坚守一年,写出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的特写。退役后回到家乡,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其间,两次出国,并完成《一个地主的早晨》、《卢塞恩》、《哥萨克》等小说。186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给予了揭露和批判,赞美了保留有淳厚古风的庄园贵族。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娜塔莎体现了作家的生活理想。1877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在激烈动荡的时代氛围中展现了安娜的悲剧命运,探索型人物列文被称为“托尔斯泰式主人公”。18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世界观激变,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但也形成了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主张,即“托尔斯泰主义”。1899年完成的《复活》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但也集中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思想。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晚年还创作有:剧本《黑暗的势力》,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1910年深秋离家出走,途中因病去世。
三、《舞会之后》的主题
短篇小说《舞会之后》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过高度典型化的处理,表现了极为严肃的主题。小说以伊凡·华西里耶维奇的恋爱故事为线索,真实地描写了沙俄军官对士兵惨无人道的虐待,撕下了贵族社会虚伪的假面,并进而把批判锋芒指向了反人民的专制制度。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关于“一个夜晚”——舞会上和“一个早晨”——舞会后的场面描写。作品中“我”的情绪波动与画面的情景展示息息相关。作者首先重笔渲染了“一个夜晚”——舞会上充满诗意的热烈气氛。年轻的大学生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强烈地爱上了贵族小姐华莲卡。随之出现的华莲卡与她父亲的对舞,使舞会进入了真正的高潮:始终面带微笑、彬彬有礼的华莲卡的父亲,准确、自然、气度不凡的舞步,使人们油然产生敬意。作者通过伊凡的感受一再渲染了舞会的气氛,并把“可敬可亲”的华莲卡父亲的形象推向了画面中心。而后是关于“一个早晨”的描写。舞会结束以后,被幸福搅得难以入眠的伊凡走上了街头。这时,晨曦初露。随着“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的响起,小说的气氛急转直下,此刻进入伊凡视野的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夹鞭刑的画面:身穿黑军服的士兵轮番毒打着从他们中间走过的一个鞑靼逃兵;挨打的士兵浑身痉挛,背上血肉模糊,而监督行刑的竟是“大摇大罢地”走在一旁的华莲卡的父亲。野蛮、粗鲁、残忍、虚伪——这一切与舞会上的那个仪表堂堂、笑容可掬的形象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这对于依然处在难以自禁的幸福幻觉中的伊凡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美妙的幻觉烟消云散了,而幻觉破灭后的现实却犹如噩梦般的严酷。作者在这里有意把前后两个场景加以强烈对照,这种对照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当夹鞭刑的场景出现后,舞会上的一切诗意的描写立刻显出了它的虚幻性,而前一场景的泼墨渲染更加重了后一场景令人窒息的氛围。在上流社会温柔动人的笑脸和彬彬有礼的风度后面,我们看到了受老爷们奴役的下层人民的血淋林的现实世界。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作家在结构上的独到处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生活现象本身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就在这种不协调的对映场面中充分显示了出来。
四、人物形象
大学生伊凡· 华西里耶维奇的形象是作家思想的主要负荷者,又是俄国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作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伊凡按照贵族青年“特有的方式过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玩乐”。但是伊凡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青年,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情受压迫者的不幸,痛恨上层统治者的虚伪和暴虐。当心造的幻觉破灭后,他既不愿为专制制度助纣为虐,又不了解真正的生活道路,最终成了一事无成的“独善其身”者。伊凡的一生是个悲剧,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意识的某种觉醒,而他的消极反抗又表明这种不满始终没有越出阶级的和个人生活的局限。作品的尾声,作者以一种赞赏的口吻描写了这种不以暴力抗恶的消极态度,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五、艺术特色
(1)体现出了鲜明的对比描写。
(2)在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性。
(3)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和现实环境联系紧密。
六、知识链接
1、托尔斯泰主义。
主要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主要内容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以“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的“”宗教博爱的方法来解决社会矛盾。
2、托尔斯泰式主人公。
指的是托尔斯泰笔下塑造的、带有作家本人思想和道德探索痕迹的主人公形象。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等。这些人物身上最基本的特点是,他们都不满意沙皇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试图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改革试验,在精神和道德领域探索社会的出路。结论是希望通过“爱的宗教”来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