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早起为主题的文章有很多,如果谈方法、讲意义,我不自信能比大多数人讲得好。但是,对于早起,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是一个早起地践行之人,到目前为止,坚持早起500天+。不过,我没有什么资本向大家炫耀,我这里有的只是反思。对于一件自己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却没有把它想明白,说来也真是惭愧。好吧,那就把思路重新整理,把问题想明白。
一、我是晨型人
如果说“我是谁?”这个话题太过宽泛的话,那么换个具体的问题:“我是晨型人还是夜型人?”
晨型人,这个概念来源日本,是指坚持晚上早早睡觉,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的人。顾名思义,夜型人和晨型人截然相反。抛开健康因素,就其本身而言,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是哪型人。我是典型的晨型人,因为在晚上,我的精神状态不好,做事效率低下。可对于早起,没有抵触情绪,而且感觉头脑清醒、精神状态极佳。但相反,我老公就是一个典型的夜型人,对于他而言,晚上10点,精彩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所以,认清自己的类型,非常重要。如果你本身就是夜型人,那么有什么必要勉强自己,去做个晨型人呢?
二、我对早起的错误理解
谈完自我选择,下面来谈谈我这个天生的晨型人。
我是一位职场妈妈,工作和孩子占据了大部分精力,如果想做些自己的事情,就只能等孩子睡着或是早起。而因为我晚上状态不好,所以只能早起。在2015年3月,我开始每天早上5点起床,早起的目的是运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听着英语跑着步,看着太阳缓缓升起。每天充满仪式感的迎接日出,迎接崭新的一天。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到2015年冬天。在不跑步的日子里,我依旧早起,但做什么,其实也并没有想好。没有了明确的目的,每天早上的美好时光就被我无情地荒废掉。比起浪费时间,更可怕的是我的态度。因为我加入早起打卡的队伍,看见自己在朋友圈中排名第一,看见图片显示击败99%,感觉自己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其实,我是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根本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
做事情,应该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过程。坚持、努力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需要有正确的方向为指引,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再加上好运气,或许才可能获得好结果。而早起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更不能直接转化为好结果。早起不是目的,只是帮助达成结果的一个手段。如果我早起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配合着饮食,最终减肥成功,那么早起是有意义的。如果我早起没有合理地安排规划,浪费时间不说,还制造出努力的假象,自欺欺人。
三、早起的本质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作者李笑来,在他的专栏里提出“万能的钥匙”。
当遇到一扇门,我们应该去哪里找钥匙?显然不应该只盯着锁头看。若是锁孔里插着钥匙,那门锁等于是开着的。之所以打不开门,就是因为它被锁,且钥匙一定在别的地方。当我们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时,不是盯着问题看,而是能明白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用李笑来老师“万能的钥匙”的说法,早起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早起这个行动本身,而在于我们对时间的安排和规划,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的规划。当我意识到早起的本质之后,我开始做自我规划:1、明确方向。我发展的方向是自我成长,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学习——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阅读和写作。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有了明确的方向,下面是定计划:每周精读1本书和输出1篇文章。我选择继续早起,用来静心阅读和写作。3、认真落实、定期总结。任何想法都只是想法,任何计划都只是计划,只有认真做了,才有发言权。除此以外,定期反馈、查漏补缺,至关重要。如果我不是进行深刻反思,可能也意识不到早起的实质。
2017年,我给自己确定的主题是积累。想要实现目标,仍需早起,希望这次可以对得起自己地付出,等到年底,争取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