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6年,你读过多少本书?
在日本,有【私】字眼这一说,代表一种绝对个人化视角的品味,因此,【私书单】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私人化的爱好。
文学青年也代表了一种特别群体,他们有着不俗品味与独特视角,除了阅读以外,愿意更深层次地去观察生活,审视内在的自我。
下面的9本书,在豆瓣读书的评分中统统都不低于8,涵盖了小说、散文、访谈、非虚构报道等各种题材,有抑郁自杀的作家、有战后的颓废青年、有摇滚故都的旧事,以及早在上世纪采访过世界范围内一流作家的《巴黎评论》杂志......
「小说」
钟形罩
作者:(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杨靖
我知道那个夏天我不大对劲,因为我净想着卢森堡夫妇,净想着我真蠢,不该买那么多不舒服又贵的衣服,现在它们像串起的鱼一样没精打采地挂在衣柜里。
按说,那该是我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
先读了西尔维娅的诗,才看了她这本自传意味极强的小说。
她在大学二年级时被纽约时装杂志《小姐》选中应邀担任该杂志的客座编辑。纽约生活如同梦幻,宴会,名流,华服,但这些都稍纵即逝,她很快陷入精神分裂,直至进入麦克林精神病院被进行电疗。
这本书是她这段经历的真实写照,也能让人窥其后来生活彻底崩溃的前景。她后来在伦敦的公寓自杀而死,是在冬天,暖气已经停掉了。
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
作者: 村上龙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限りなく透明に近いブルー
译者:张唯诚
我们游泳,在沙滩上玩,我们能看见海对面的城市,那么遥远的城市按说是看不见的,可是我们竟能看清城里人的脸,于是我想,还是在做梦吧。开始的时候,城里的人们正在过节,好像是个外国的节日,可过了不多久,战争便开始了,城里炮声隆隆,战争真的来了。
这部充斥着吸毒、摇滚、滥交的故事,因为有了这一段丽丽关于”海那边“的梦,显得无比纯真。人们远处的战争轰轰隆隆,而这些沉溺在幻想中的青年人,他们在海对面的沙滩上静静望着这一场毁灭。大概只有在做梦时,才能避开警察的盘问、漫长的无聊和毫无希望的未来吧。
在书的最后,村上龙在后记里给丽丽写了一封信:“如果你买了这本书,请与我联系。不要以为我写小说就变了,我还是老样子。”
星辰时刻
作者: (巴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A hora da Estrela
译者: 闵雪飞
我不是知识分子,我用身体写作。我所写下的是潮湿的雾。词语是纵横交错的阴影流出的声响,是石钟乳,是花边,是管风琴里升华的音乐。我发誓这本书不是用词语写下。这是一张无言的照片。这本书是一种寂静。这本书是一个提问。
从《星辰时刻》开始,我开始了解,任何好的文章都有语调,这种语调不会因翻译的边界、时间的横跨而磨灭,反而越加突出,这大概是克拉丽丝的魅力。
这样一部充满呓语的故事,作者用这样一部移民小说来探问自己的绝望与孤寂,从寒冷的乌克兰到炎热的里约热内卢,一个移民的小姑娘寻找自己的星辰时刻,却终成为所有人的黑暗中心
窄门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译者: 马振骋
牧师首先念完整个章节:“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在单读视频里,沈诞琦推荐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便是纪德的这一本《窄门》,她说,我们都要努力做好的人。
怎样能成为一个好人?
恐怕不是用圣经约束自己那么简单。在这本小说里,我似乎看到被美德束缚住的偏执的人,在前几天听采访录音里,采访对象忽然说,有一天,我忽然变得窄了。
我问她,什么是窄了?
她回答,就是变得狭隘。
丢弃所有的偏见走入窄门,那窄门只能容得下一个人侧身而过,而当你把所有丢弃后,只剩下孤独了。
「非虚构类作品」
正午故事:我穿墙过去
作者:正午
副标题:我穿墙过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吴维十九岁。这一年,他的两个朋友死了。一个混帮派死在街头,一个死在他的背上。
《裸体朋克》 叶三
正午在今年出了三本正午故事系列,我买了两本,包括这一本《我穿墙而过》和《此地不宜久留》。
非虚构作品忽然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热词,所有有志于写作的人们都想试试水,毕竟从严肃的新闻作品到纯虚构的小说跨越之中,非虚构似乎成为一架桥梁,素材现成、写法更易模仿,但是真正写好,却真的很难。
在今年,有几位年轻人做了一篇长江漂流的稿子,好像让人看到了一种希望:从非虚构转向影视改编的道路是可以走通的,而他们的做法又显得极其浪漫:几个月的公路旅行,几十万字的采访,将近半年的写作历程......
可是后来的成品竟引起巨大争议,可见,真实其实比虚幻更难处理,不管是在纸上,还是现实世界里。
昨日不辞而别
作者:锤子
副标题: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就说那会儿那个演艺市场实在是.....痛仰来演,门票才15块钱,太可怜了,从北京坐硬座过来,当时是玩跳俱乐部的云江波请的,当时还说要不要给人家包个宾馆,但是一算宾馆太贵了,成本太高,本来就挣不到钱。云江波说,就住我那里吧,然后把屋里布置了一番,屋里墙上挂满了痛仰的照片,拿小框一裱。痛仰的高虎一进去,第一句话:不错啊!三星级!
今年在西安见到锤子,和他聊了聊,聊的就是他这本为西安摇滚所写的《昨日不辞而别》。
据他讲,这本书写得很快,但是出版过程却异常曲折,几乎夭折。听他长长地讲完这部书辗转的出版历程后,我说,这本书简直就是摇滚本人。他听后大笑。
后来,他还聊到了关于创作的感想,受益匪浅,他是这么说的,“没有天赋这个东西,写作就像种地一样,它与你的身体状态也紧密相关,年轻时你写三十万字可能要三个月,再过十年,可能就要更长时间,与此同时,质量也会下降。”
「采访纪实」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者: 《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黄昱宁 等
原作名: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没有非凡的纪律却可以写一本极有价值的书,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马尔克斯
同样的,《巴黎评论》有好几本,我买了两本,没有完全看完,碰到不认识的作家,没看过他的作品,自然也不想贸然地去看其创作谈。看作家谈怎么写作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它与看家具拼装说明手册全然不同,这里面充斥地不全是方法论,而是一种更为形而上的观念。
在其中,我最喜欢马尔克斯的那一篇访谈,从未想到,一个以以魔幻小说著名的作家,最为看重的却是现实,他早年做过记者,非常讲究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的真实,這是创作的力量。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作者: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温迪•考尔 (Wendy Call)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译者:王宇光
一旦超越了纯粹娱乐性和轰动性的范围,几乎所有新闻都是一种通过故事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承诺。我们将世界翻译成故事这种形式。
尼古拉斯· 莱曼 《纽约客》专栏作家
记得大学四年的新闻专业学习,似乎从未在国内找到一本真正意义上讲授新闻写作的教材,在考研面试的准备期间,我买了不少新闻采访学、新闻人物写作教程等书籍,翻了看看,简直就像是样板戏制作指南。
在这本书里,所有的记者,都把新闻当做真正的故事在裁剪,他们尊重真实与客观,但是在细节的还原与构造上,却异常用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其中有一位记者,写了一个产后抑郁症的女人跳楼的故事,就玻璃撞击与破碎的原理,他找到了真正的物理学家去了解;另一个记者,在跟采了一位受访者长达八个月后,才找到了一个真正他觉得能够写出来的细节。
「散文」
威尼斯日记
作者: 阿城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次来威尼斯,随手抓了本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闲时解闷,这书开首即写得好,述了长安、洛阳的教坊位置后,笔下一转,却说:“坊南西门外,即苑之东也,期间有顷馀水泊,俗谓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
古人最是这闲笔好,令文章一下荡开。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古迹,洋溢着浓郁的欧洲文艺复兴式复古气息,阿城说它太华丽,就像是中国的赋,工整的词句鳞次栉比而来,便压得人喘不过气。
好在他有闲情,便能看到那威尼斯早起的女人皮鞋踩得石板噔噔响、小书店外轰隆隆的旅人哄笑而过,老人只坐在角落翻书。
就像他说的,最是那闲笔好。
「关于吹手」
无名写作者,
记录一些怪人和失败者,我称之为『怪鸟异形录』。